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邯鄲記》的思想主題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邯鄲記》的思想主題

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邯鄲記》的思想主題

古代典籍

《邯鄲記》是一部傑作。恩格斯在致拉薩爾的信中認為戲劇的發展應當是「德國戲劇具有的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莎士比亞劇作的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的完美的融合」。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湯顯祖《邯鄲記》已經具備「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同時又將其與「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完美地融合起來了。

說湯顯祖《邯鄲記》已經具備「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是有充分根據的。湯顯祖有史識、史才,本來可以成為一位史學家。

他在《答呂玉繩》中說:「承問,弟去春稍有意嘉、隆事,誠有之。忽一奇僧唾弟曰:嚴、徐、高、張,陳死人也,以筆綴之,如以帚聚塵,不如因任人間,自有作者。弟感其言,不復厝意。趙宋事蕪不可理。近芟之,《紀》、《傳》而止。《志》無可如何也。」這裡的「奇僧」指的是僧真可。徐朔方先生箋:「或作於萬曆二十七年,時真可有臨川之行。」

據此,可以大致描述《邯鄲記》的創作過程:萬曆二十六年(1598)春,湯顯祖對嘉靖、隆慶以來的歷史產生興趣,有意進行研究。就在這一年,他向吏部告長假還鄉,而真可也在這一年來訪,向他表達了上述意見。

湯顯祖接受了真可的意見,不再具體研究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而是超越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從哲理的層面,對封建政治進行了整體的的思考,並於萬曆二十六年(1598)完成《牡丹亭》、萬曆二十八年(1600)完成《南柯記》之後,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完成了《邯鄲記》。

而這一年,也就是他被吏部以「浮躁」的理由正式免職的一年。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湯顯祖以一部《邯鄲記》,也對自己十八年的坎坷仕途作了一個總結。

湯顯祖寫作《邯鄲記》時,頭腦十分清醒。要證明這一點,只要舉出兩個細節就足夠了:

一個是,第二十五出《召還》中,為虎作倀、前倨後恭的崖州司戶向盧生負荊請罪時,盧生笑道:「起來,此亦世情之常耳。」

這位司戶也是黃粱夢中人,請看他的自白:「小子崖州司戶,真當海外天子。長夢做個高官,忽然半夜起水。好笑,好笑,一個司戶官兒,怎能巴到尚書閣老地位?」

就是這位司戶,當使者迎取盧生還朝時,他卻誤以為迎取的是自己,又驚又喜:「我的宇文老爺,小官還不曾替你幹的事,就蒙你欽取我拜相回朝,頂戴,頂戴。」並且在迎接使者時不肯下跪,說是:「天使來取司戶回朝拜相,體面不跪。」這真是自作多情,想入非非了。

另一個是,第二十八出《友歎》中,盧生沉痾不起,蕭嵩已向裴光庭暗送秋波:「盧老先既有此失,勢必蹺蹊。且喜年兄大拜在即了。」裴光庭口稱「不敢」,實際上卻是迫不及待,就是蕭嵩,心中又何嘗不想?

這說明,在那個封建社會裡,沉浸於黃粱美夢者絕非一人二人,糊塗者有之,聰明者亦有之,遭人嗤笑者有之,未遭人嗤笑者亦有之,大夢難醒,而且還是「此夢綿綿無絕期」,這種人性的扭曲,形式上是喜劇,實質上是悲劇。

對於這一點,湯顯祖有著超乎常人的清醒認識,所以他在《答李乃始》中說:「詞家四種,里巷兒童之技,人知其樂,不知其悲。」這一宣言,真是意味深長,足以振聾發聵的。

相關內容: 湯顯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