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紀事》是一部輯錄唐代詩人的作品與事跡、評論的書,兼具總集和詩話的性質。南宋計有功編纂。最早刊本是南宋嘉定甲申(1224)王禧刊本,明嘉靖乙巳(1545)洪楩和張子立又據王禧本分別翻刻。洪楩本即今流傳的清平山堂本(有四部叢刊影印本),張子立本今不多見,毛晉於明崇禎壬申(1632)的翻刻本似據張本,即今流傳的汲古閣本。據王禧序中說,他於客中邂逅計有功之子,「因得是書,立命數十吏傳錄,其間不能無魯魚亥豕之誤。」故依王禧本翻刻的洪楩本,脫誤舛謬的情況甚為嚴重。汲古閣本在翻刻時雖曾經毛晉校訂,但仍有脫訛,尤其是紀事部分;詩歌部分亦有漏缺而沒有校出的。1965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四部叢刊》本為底本,據汲古閣本、《全唐詩》及有關唐人詩文、筆記、小說等校勘,標點排印,但此本仍存在缺、衍、倒、錯、脫文,錯簡、張冠李戴或將一人誤為二人等情況。1981年四川巴蜀書社出版玉仲鏞校箋本,訂正了各種舊本中存在的錯訛,並提出可信依據,為原書提供了一個可放心使用的定本。
計有功,生卒年不詳。字敏夫,自號灌園居士,蜀邛州臨邛郡 (今四川邛崍)人,徽宗宣和三年(1121)進士。紹興五年(1135)以右承議郎知簡州,提舉兩浙西路常平茶鹽公事。紹興七年赴臨安奏對,向高宗獻所著《晉鑒》,升任直秘閣都督府書寫機宜文字。紹興二十八年知眉州,後移知嘉州。計氏是抗金名將張浚的從舅,他不僅學問富博,而且曾參贊過抗金軍事活動。
《唐詩紀事》全書共81卷,共收唐代詩人1150家,內容極為繁富。據作者於該書自序說,他閒居尋訪,凡唐代 「三百年文集、雜說、傳記、遺史、碑誌、石刻,下至一聯一句,傳誦口耳,悉搜采繕錄;間捧官牒,周遊四方,名山勝地,殘篇遺墨,未嘗棄去。」編纂體例採取以詩系事,以詩系人和以人序時的方法,凡是唐人有詩名的,均全部收錄;對每位詩人的作品,或輯名篇,或存留全璧,或記其本事,並兼採各家品評;凡是可考之詩人,則簡要概述其生平行實,使讀者「讀其詩,知其人」。( 《唐詩紀事序》)全書絕大部分是采錄前人的著述,作者自己的評論則很少。例如關於白居易,書中首錄張為 《詩人主客圖》「廣大教化主白居易」條所摘白氏詩歌,又有白氏 《序洛詩序》、《與元九書》,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並錄有白氏簡要年譜,有助於瞭解其詩歌主張及其生平梗概。
《唐詩紀事》將前人關於唐詩方面的資料悉數搜錄,採擷之富,前所未有。很多不傳於世的唐代作家作品都賴以保存下來,為後世編纂匯輯唐代詩歌提供了條件,對唐詩的校勘也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前人編《唐音統簽》、《全唐詩》以至現當代人治唐詩,均無不以為參考。明人胡震亨對此書作了高度評價,指出「計氏此書雖詩與事跡評論並載,似乎詩話之流,然所重在錄詩,故當是編輯家一巨撰。收采之博,考據之詳,有功於唐詩不細。」( 《唐音癸簽》卷31) 此書還對研究唐代詩人的生平及作品提供了大量資料,其中保存了不少現已遺佚的文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張為的《詩人主客圖》一書,「獨藉此編以見梗概,猶可考其孰為主,孰為客,孰為及門,孰為升堂,孰為入室,則其輯錄之功,亦不可沒也。」
在計氏此書之前,記錄唐代詩人軼聞軼事、以詩系事的著作,如孟棨的 《本事詩》和范攄的 《雲溪友議》等,雖已有出現,但有系統、有目的地把唐代詩人的生平事跡、作品及評論等資料彙集在一起,編纂成書,則自計氏始,儘管他述而不作,畢竟開創了一個良好範例,後來的《宋詩紀事》、《明詩紀事》等,都是受本書的影響而編纂的。
此書亦存在局限,從選錄作品看,較多的是歌功頌德的應制、試帖詩,以及投獻應酬、流連光景之作;在輯錄紀事資料方面,漫無抉擇,內容繁雜,又有疏於考訂,誤收作家作品等情況。胡震亨在《唐音癸簽》中指出: 「如李元操之為隋李孝貞字,漫附開元中;僧隱丘《琪樹》詩之為 《丹陽集》中蔡隱丘詩,誤去 『蔡』 字作『僧』;晉釋帛道猷詩誤作曇翼,列僧中,皆當是正。」另外,還將隋弘執恭誤作唐人;王績和王勣原是一人,誤作二人;盧渥條中的紀事原出 《雲溪友議》,誤注出《本事詩》,這類錯陋在書中不為少見。
相關內容: 唐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