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落
【唐·白居易】
煩暑郁未退,涼飆潛已起。
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裡。
蕭蕭秋林下,一葉忽先委。
勿言微搖落,搖落從此始。
劉翰的《立秋》是寫他與最初的秋意的最初的相會,寫他對秋意的最初的體察與致意。白居易的《一葉落》呢?則是側重於對事物規律的探尋。
首聯寫「暑郁」之處已顯「涼飆」之象,引出第二聯「寒溫與盛衰,遞相為表裡」的議論。這裡的「郁」是指暑氣凝聚,「飆」是指由下而上升騰的風。首聯借季節寒溫轉換之象(「暑郁未退」而「涼飆潛起」),說萬事萬物盛衰轉換之理(「遞相為表裡」)。第三聯、第四聯說「蕭蕭秋林」那一片葉子的衰落,就是「蕭蕭秋林」整體衰敗的開始。「委」就是委頓、衰落。這既是對第二聯申說的證明,也是第二聯邏輯之下的進一層推理。這也就是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應當說,白居易《一葉落》述說的是客觀事實,沒有鮮明的情感傾向,更沒有悲秋之意。它不像一些詩人如李存勖(xu)、薛能、朱彝尊那樣,「專注」於「一葉落」以至葉全落的悲寂,而是融合進了葉落之後還有葉開之時的圓融:有盛就有衰,衰之象從「一葉落」始;同樣,有衰就有盛,盛之象從「一葉萌」始。
現代人讀古詩(甚至包括所有閱讀)受全社會「程式」教育和全社會同質化思維的影響,往往取其一而不及其他。因此,對秋的感受幾乎就只有一個「悲」字,對烏鴉的感受幾乎就只有一個「凶」字。倘若是這樣,劉翰的《立秋》、白居易的《一葉落》這類詩,我們是讀不懂的。
中國古代文化中的「萬物有靈」的「關聯」思維在文學中的表現極其豐富,許多作品都不是我們今天某種「單一」的價值取向。這是影響人們閱讀古代作品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