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
【唐·王維】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
相傳漢代的南方有一男子被強征戍邊,死在邊陲,他的妻子就天天在村前的樹下哭泣,泣盡而死。路邊樹上忽然結出果實,半紅半黑,晶瑩鮮艷。人們認為這果實是這位妻子相思的血淚凝成,稱它為「紅豆」,呼它為「相思子」。後來,這種生長於嶺南地區的,結籽像珊瑚,晶瑩紅潤的植物——紅豆就成了表示相思的意象,常被詩人寫入詩中,來表達對情人或朋友的思念之情。
王維這首詩就是借紅豆寄托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王維是我們熟悉的唐代詩人、畫家。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首詩也巧妙地營造了畫境:詩人問朋友春天來了,紅豆樹開花了吧?開了幾枝花啊?然後又進一層想像著說,你一定要多採摘幾顆紅豆啊!那每一顆紅豆都有我一個深深的思念啊!採擷(xie)的動作彷彿融進了想像的畫面中,相思之情也全在指間。
有的版本「春來發幾枝」寫作「秋來發幾枝」,因為紅豆春天開花,秋天果實成熟,這樣看,詩人問的就是:秋天到了,紅豆成熟了吧?有多少枝頭結出了成熟的果實啊?這樣似乎更符合「紅豆」的實情,一是時間相合,一是紅豆結果很不易,有的樹幾十年才開花一次,開花後也不一定結果。
但合符實情未必更富有詩意,所以人們還是更願意接受「春來發幾枝」:表層是春花爛漫,更富浪漫氣息;裡層是自春花到秋實,成年累月的等待與煎熬,更顯思念之久、之深、之切。
人常說,作詩宜曲不宜直,但也不是絕對的。像「此物最相思」,再像「最是一年春好處」,都是直白之語,卻都是點睛之筆。
當形象已經飽滿,當委婉已無空間,直截了當,擊中要害,便成絕響。「此物最相思」「最是一年春好處」,便是這樣的絕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