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世上有鬼嗎?有這麼一個人,眼眸泛藍,聲稱在白天能見鬼他說鬼偏愛熱鬧,喜歡人多的地方不僅如此,他還將鬼畫了下來使人看了有「慘慘生陰風,愁雲漠漠無西東」之感。袁枚說「見君畫鬼圖,方知鬼如許」其中,最有名的是《鬼趣圖》這個人,江湖稱「鬼才」,是揚州八怪之一羅聘。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是揚州八怪中最年輕的一個,與另外「七怪」是完完全全的兩代人。1733年(雍正十一年)羅聘出生時,「七怪」中最年長的汪士慎已經47歲,最年輕的李方膺也有36歲。揚州八怪以「怪」聞名,前面「七怪」多以性情和為人處世的個性而「怪」,羅聘則是以他的繪畫題材而「怪」。
與之前「七怪」性格怪癖不同,其實羅聘更像是個一心賣畫掙錢的人。
他出身貧寒,為了養家餬口,決定以賣畫為生。但是,當時揚州賣畫行業繁榮,競爭激烈。若想掙到錢,繪畫水平必須高,於是他拜金農為師。1756年冬,24歲的羅聘拜入70歲的金農門下,成為金農日後最得意的弟子。在金農門下學畫的日子裡,羅聘學習了梅、人物、馬、奇樹等許多技法,為他日後的藝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兩封金農致羅聘的信札,從信上的內容看,金農在讓羅聘為自己代筆的同時,會指出羅聘前次作品中的錯誤和敗筆,言語中肯,循循善誘,在畫面構圖、設色等方面給予指點。這兩封書信是師生間很平常的交往,從中可以窺見金農對羅聘藝術上的指導。
影響羅聘一生的人,除了金農,就是他的妻子方婉儀。1752年,羅聘與長他一歲的方婉儀成婚。方婉儀才貌雙絕,是清代揚州著名的女詩人。嫁給羅聘之後,她鼓勵羅聘從事書畫創作和交遊活動,她自己也常常出現在揚州的詩文酒會上,這對羅聘藝術道路的拓寬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可惜方婉儀48歲就因病辭世,但她在重病纏身之時,依然支持羅聘北上京城,追求繪畫事業,以至於一別成了永訣,頗為感人。方婉儀的死,給了羅聘極大的打擊,此後的20年裡,他發奮作畫,勤讀佛經,並再未續絃。
1765年,鄭板橋去世,「揚州八怪」只剩下羅聘一人,他更是成為人們追慕的對象。但就在他獨步揚州畫壇8年之後,他做出了改變他後半生的重大決定——北漂。從1771年到羅聘去世的28年裡,他先後3次上京,這直接導致了羅聘晚年藝術風格的捩轉,形成了不同於「揚州八怪」其他人的新畫風。
他通過畫鬼怪題材擴大名聲,也是為了更好地賣畫。他三次進京賣畫,無非也是希望在大城市多賺點錢。第三次進京,羅聘已經年近花甲(1790年),剛開始倒是轉到了錢,但因為揮金如土,游名勝,買古董,八年後,帶著小兒子回鄉時,居然路費都沒有了,而且還欠了一屁股債。嘉慶三年(1798),一位做鹽運使的朋友聞訊,資助羅聘的大兒子趕到京城,才把父親和弟弟接回揚州。
【因《鬼趣圖》名聲大噪】
羅聘一生畫了很多鬼怪題材的作品,如《鍾馗醉歸圖》、《鬼趣圖》、《山鬼圖》、《醉倚圖》等。其中《鬼趣圖》是他最得意之作,他一生中三次北上京城,每次都將這幅《鬼趣圖》帶在身邊,也正因為這幅畫,讓這個39歲的大齡北漂在京城中名聲大噪。
羅聘《鬼趣圖》一共八幅。第一幅是在一片瀰漫的煙霧中,隱隱約約可以看見一些離奇的面目和肢體,似真似幻。那虛無飄渺的形象,就是「鬼」;第二幅是一個個短褲尖頭的勝鬼急急先行,後面跟著一個戴纓帽的瘦鬼,像是主僕的樣子;第三幅是一個穿著華麗而面目可憎的「闊鬼」手拿蘭花,挨近一個穿女衣的女鬼說悄悄話,旁邊一個白無常在那兒竊聽;第四幅是一個矮鬼扶杖據地,一個紅衣小鬼在他的挾持下給他捧酒缽;第五幅是一個長腳綠發鬼,伸長手臂作捉拿狀;第六幅是一個大頭鬼,前面兩個小鬼,一面跑,一面慌張回顧;第七幅是一個鬼打著傘在風雨中急去,前面有個鬼先行,還有兩個小鬼頭出現在傘旁;第八幅是楓林古塚旁,兩個白骨骸髏在說話。真是光怪陸離,無奇不有,看了使人既聳然又發笑。
這些看了使人恐懼又發笑的《鬼趣圖》,刻畫的到底是誰?是不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羅聘說都不是,他說他畫的是他親眼所見,因為他「有一雙藍眼睛,能夠白日見鬼」。《鬼趣圖》一出,羅聘果然在京城博得了不小的名聲。用現在的話說,《鬼趣圖》可謂是羅聘投向社會腐朽一面的一柄匕首或標槍 。
《鬼趣圖》之三
《鬼趣圖》在繪畫技法上很有獨到之處。據道光年間的學者吳修(思亭)的記載:「先以紙素暈濕,後乃行墨設色,隨筆所至,輒成幽怪之相,自饒別趣。」即畫《鬼趣圖》時,先用水將紙打濕,然後在潮濕的紙上作畫,筆峰所到之處,墨會隨著被染濕的紙紋四散開來,這樣會給畫面造成一種模糊似霧的奇特效果。以此作為《鬼趣圖》的背景,增加了畫面的陰冷氣息和鬼的神秘感。在濕紙上作畫,是對繪畫功力的更高層次的挑戰,這需要畫家在筆、墨、水三者之間的運用要協調一致。獨特的畫法是使《鬼趣圖》成為「奇畫」的重要原因。
《鬼趣圖》之五
《鬼趣圖》之六
因其畫鬼生動逼真,多傳言他眼能見鬼,吳錫麟在《羅兩峰墓誌銘》中說:「又眼有慧光,洞知鬼物,煩冤地下。」蔣寶齡《墨林今話》中記載:「鹿城王椒翁嘗語余云: 山人生有異秉,雙睛碧色,白晝能睹鬼魅,後頗自厭惡,乃以法魘之,不復見宜 。」但紀昀則認為「目能視鬼」是臆造出來的,故作驚世駭俗而已。羅聘自己也有詩云「我豈具慧眼,惡趣偏能睹。」否定了自己能見鬼的傳說。無論真假,這些傳說從側面說明了羅聘筆下之鬼是多麼傳神!
【羅聘畫鬼緣何能功成名就?】
清代中前期,揚州經濟發達,人們在閒暇之時,也好談論鬼神,說書人靠仙狐鬼怪的故事吸引聽眾,戲曲表演也常常採用此類題材。文壇志怪小說也頗為流行,有蒲松齡的《聊齋誌異》、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王漁洋的《池北偶談》、袁枚的《子不語》、知北遊的《夜雨秋燈錄》等。
同樣是畫鬼,怎麼羅聘就史無前例了呢?我們看看以前的鬼,前人畫的鬼基本都是青面獠牙、骨骼清奇,而且說實在的,有時候真的「大神,小鬼,傻傻分不清」。而揚州八怪中的金農、黃慎、華巖和羅聘等都畫過鍾馗。在他們的筆下,原本威風八面的捉鬼英雄變得憨態可掬,成為小鬼嬉戲的對象,小鬼也變得滑稽可笑,沒有絲毫的陰森恐怖之氣。
金農 《鍾馗》
黃慎 《鍾馗》
羅聘 醉鍾馗圖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醉鍾馗圖》是清代畫家羅聘所做。畫面中的鍾馗酩酊大醉,在小鬼的攙扶下踱步前行。人物生動有趣,畫面淡雅大氣。羅聘作畫題材廣泛,人物肖像、鬼神佛道、山水花卉兼擅,作畫大膽而細心,金農贊其「筆端聰明,無毫末之桀」。頗具畫家柔中帶鋼、潔身自好之風。羅聘的人物畫流傳量甚少,其特點是人物身體結構清晰,衣紋線條垂長方折多變,人物意態栩栩如生,整個畫面體現一種疏淡雅潔的格調。
即使羅聘畫了很多鬼,但是也不要把他歸為專門畫鬼師啊。其實羅聘是揚州八怪中技藝全面、題材廣泛、功力深厚、風格獨特、影響深遠的一位職業畫師。
羅聘 《墨梅》
如羅聘所想,畫鬼確實使他名氣變得更大,甚至譽滿京城。但是,隨著他自身賣畫經歷的增加,特別是兩次進京賣畫以及愛妻的離世,他對繪畫有了新的認識,放棄了鬼怪題材,轉而著重描繪各種佛教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