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黃居寀(933-993後),字伯鸞,成都(今屬四川)人,五代十國名畫家黃筌季子。擅繪花竹禽鳥,精於勾勒,用筆勁挺工穩,填彩濃厚華麗,其園竹翎毛形象逼真,妙得自然;怪石山水超過乃父,與父同仕後蜀,為翰林待詔。嘗合作殿廷牆壁,宮闈屏幛,不可勝記。
到了宋代,黃居寀仍任翰林待詔,尤得太宗看重,授光祿丞,委以搜訪名畫,鑒定品目,一時儕輩莫不斂衽。居寀與其父畫格均富麗濃艷,適合宮廷需要,故黃氏在畫院居於主持地位,其他畫家要入畫院,一時俱以黃氏畫風為優劣取捨標準。淳化四年出使成都府,時年六十一,在聖興寺畫有《龍水》《天台山》《水石》等壁畫。《宣和畫譜》著錄其作品有《春山圖》《春岸飛花圖》《桃花山鷓圖》等332件。傳世作品有《竹石錦鳩圖》冊頁,《山鷓棘雀圖》軸,絹本,設色,縱99厘米,橫53.6厘米,上方有宋趙佶題「黃居寀山鷓棘雀圖」8字,橫書,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其兄居實、居寶都有畫名,但英年早逝,名聲不及居寀大。
代表作品:
《龍水》、《天台山》、《水石》、《春山圖》、《春岸飛花圖》、《桃花山鷓圖》、《晚荷郭索圖》、《竹石錦雞圖》、《山鷓棘雀圖》
晚荷郭索圖
《晚荷郭索圖》原載《煙雲集繪冊》(《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無款,簽題黃居寀作。居寀為筌子。《聖朝名畫評》云:黃居寀亦善畫花竹毛羽,多與筌共為之,其氣骨意思,深有父風。孟昶時,畫四時花雀圖數本,當世稱絕。評曰:居寀之畫鶴,多得筌骨。其有佳處,亦不能決其高下。至於花竹禽雀,皆不失筌法。
圖中一隻碩大的河蟹張牙舞爪踞於殘荷之上,肥重的身軀竟將荷梗壓斷。襯以蒼老的蓮蓬、枯黃的荷葉、稀疏的蘆荻,更增添了蕭瑟冷寂的氣氛。荷葉和蓮蓬用粗筆勾描,蟹用細筆寫之,筆法粗獷寫實,設色鮮艷濃重。舊簽題 「黃居寀」作,究其畫風,與黃居寀相距甚遠,故改為無名氏畫。
杏花鸚鵡圖,絹本設色,小品,縱24厘米,橫23.6厘米,波士頓美術館藏
圖中畫一棵繁花滿枝的杏樹,花開正盛,一簇簇花骨朵爭相開放。樹上一隻紅綠相間的鸚鵡,爪子緊抓樹枝,俯身向下,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視著前方的飛蟲。畫家將畫面時間定格在鸚鵡將要怒飛出去的一剎那,使畫面動靜之間更顯生動活潑,滿是力量。
山鷓棘雀圖
黃居寀作品在《宣和畫譜》上的著錄達三百三十二件之多,但傳播至今的僅知該幅《山鷓棘雀圖》。北宋人繪畫很注重寫生、察看,該件《山鷓棘雀圖》也必是從寫生中來。《東齋記事》載「其家多養鷹鶻,觀其神俊,以模寫之,故得其妙」。因而,畫上數隻鳥雀無不生動逼真,或翱翔、或棲枝、或尋食、或鳴叫,充溢了自然情味。山鷓是畫家重點描寫的對象,置於畫面的顯要位置,它正在尋覓什麼,長尾微上昂,將畫幅左右幾近撐滿,使前後小景氣韻銜接。山石、棘條、竹葉等皆寫意勻皴,然後著色,繼承、開展了「黃家富貴」作風,有「畫藝敏瞻,不讓其父」之譽。
《山鷓棘雀圖》描畫巨石土坡尚無皴紋,畫荊棘以赭墨塗染近似沒骨法。蕨之羽狀葉片、山鷓之喙、爪都填染以硃砂,其技法近似顧愷之《女史箴圖》衣紋陰陽之表現法,皆帶有樸拙之古意。畫山鷓、山麻雀則流顯露詳實生動的寫生新意,特別是山麻雀傳神之種種神態。
山鷓棘雀圖的岩塊雖不甚奇怪,但與禽鳥樹木和諧構成華麗穩重的畫面。為表現岩塊的陰暗面,採用焦墨逆鋒干擦,不過尚未形成規則的皴法,透露出成畫年代較早的訊息。透過岩塊的節組方式,還可略推其山石作品的可能表現方式。麻雀像是表演般地將雙翅漂亮地展開。黃居采父親黃筌的寫生珍禽中也有相同姿勢的禽鳥,可看出父子一脈相承的家傳描繪方式。
石後平坡的三道荊棘,是用深赭以沒骨的方式繪製的。崔白的雙喜圖上也可見到這種畫法,但山鷓棘雀圖的用筆與造型更加古樸單純,展現了五代末、北宋初的繪畫表現方式。
此幅中景物有動有靜,配合得宜。像山鷓跳到石上,伸頸欲飲溪水的神態,就十分生動。另麻雀或飛、或鳴、或俯視下方,是動的一面;而細竹、鳳尾蕨和近景兩叢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現出無風時意態舒展的姿態,則都予人從容不迫和寧靜的感覺。下方的大石上,山鷓的身體從喙尖到尾端,幾乎橫貫整個畫幅。背景則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荊棘、蕨竹,佈滿了整個畫面。畫的重心在於畫幅的中間位置,形成近於北宋山水畫中軸線的構圖方式。而具有圖案意味的佈局,有著裝飾的效果,顯示作者有意呈現唐代花鳥畫古拙而華美的遺意。
竹石錦鳩圖
此圖描畫一河岸邊群鳩嬉戲的場景。樹幹盤曲,枝葉婆娑。畫石畫樹筆法瑣細,但造形詳細,如樹木枝幹節葉,無不合法周到,其畫竹畫鳥則筆法精密。其用墨以淡為主,重墨勾點,層次清楚。其著色簡淡,既表現了黃家富貴的質量,又具有溫和淡雅的風格,表現了北宋初期畫院的典型作風。
此圖畫寫秋天櫟樹凋零,幾隻鳩雀或停棲在枝頭,或在山石、水旁覓食啄飲。畫面淡雅空瀠。山石略加勾點,以皴筆擦出。竹叢櫟葉皆以勾填法繪出。幾隻鳩鳥姿態各異,刻畫細緻,質感豐厚,此畫顯示了黃氏風格。
梨花春燕圖
蘆絮錦雞圖
玉堂富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