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包括4個支系:怒蘇、阿龍、阿怒、和擾柔;主要分佈在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的兔峨鄉,此外,迪慶州的維西縣也有少量分佈。
由於長期與僳僳族相處,怒族人普遍會說僳僳語。貢山、福貢兩縣的怒族,是當地最早的土著居民,自稱「阿龍」和「阿怒」,在古代就與獨龍族有親屬關係。原碧江縣的怒族自稱「怒蘇」,被認為是唐代「廬鹿蠻」的生裔。這兩部分來源不同的怒族先民,長期居住在怒江兩岸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上,互相交往通婚,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
不同支系的怒族其風俗習慣和語言都有很大差別,據傳其來源亦不盡一致,因而反映在服飾上,各地怒族的穿戴亦有一定差異。貢山怒族婦女精於織麻,用兩塊麻布圍身,以此為裙,上衣外多罩赭紅、大紅或其它深色坎肩。碧江、福貢怒族婦女則喜歡綴以各種襯飾,除在衣裙上加許多花邊,還在頭上和胸前用珊瑚、瑪瑙、貝殼、料珠、銀幣等裝飾,並習慣在雙耳戴上垂肩的大銅環,有的還在鞋上加紅花為飾。富麗華貴。
碧江、福貢、貢山等地的怒族基本上都與僳僳族人雜居共處,處於大交錯小聚居的狀態、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僳僳族的影響。怒族男子的服飾大致與僳僳族相似,一般都穿麻布長衣。
這種長衣無鈕扣,以帶系之,大襟右掩似和尚領,中間繫腰帶;衣後分兩層,裡層與前片縫合,外層只作為披褂;袖口緊收,腰帶寬大,於一側垂下。常年喜在左腰佩砍刀,右肩挎彎弓和箭囊,頭部或包頭巾,或蓄長髮,有的披髮垂耳,有的結髮辮;頭人或富裕人家的男子多在左耳戴一串大珊瑚。總的給人感覺是豪邁英武、剽悍粗獷。
過去,各地怒族婦女都愛用細籐染成紅黑色纏放頭部、腰部及腿部作為裝飾,以纏得多為美,現在多以絲線代替。她們頭上多包頭巾,或以髮辮壓方頭帕加各色彩籐或彩線為飾,鮮明突出。
相關內容: 怒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