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獵神的活動一般由族長、巫師或其他有經驗的老獵人主祭。祭獵神時,首先在家門口擺祭台,用三棵小板栗樹插入土中呈三角形.祭台上置一扇大簸箕,裡面放一碗水酒,一碗新米、一
怒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選擇在屬龍或屬蛇的日子,因為龍和蛇在怒族的觀念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婚禮前幾天,全村寨的各家各戶都派出得力的男子或女子,到男方家幫助料理理結婚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因酒能助興,活躍氣氛。故在民間有「唱歌師傅」和「跳舞導師」之稱。每逢喝酒,歌和舞是少不了的。每逢喝酒,必有歌舞來助興。 因此,怒族民間有酒歌,有酒
伴隨著圖騰崇拜的是各氏族關於圖騰物是自己祖先的傳說,對圖騰物的禁忌,以及把圖騰物作為本氏族的名稱和標誌。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曾有過圖騰崇拜,而怒族則是我國少數民族
怒族獵手們出獵之前和獲得獵物的時候,總是按照規矩,虔誠地拜祭女獵神。那麼,為什麼怒族人在狩獵前首先向獵神進行祭獵神呢?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過去在怒族看來
怒族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選擇在屬龍或屬蛇的日子,因為龍和蛇在怒族的觀念中是吉祥如意的象徵。婚禮前幾天,全村寨的各家各戶都派出得力的男子或女子,到男方家幫助料理理結婚
每年的農曆臘月,怒族就會迎來他們最熱鬧的節日——古佳姆節,一般歷時15天。在節日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過節用的米酒,殺豬、做舂米粑粑,並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淨
早期怒族曾盛行火葬,改行土葬的歷史約在200年左右。至今一些村寨附近,火葬場遺跡仍依稀可辨。在個別村寨,曾發現一兩處懸棺崖葬的遺跡,並伴有銅斧出土。 怒族改行土葬與人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戶左右,小的只有幾戶,單家獨戶者也不少。這與怒江地區土地貧瘠、可耕地少、糧食產量不高有關。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將超負荷運轉。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
在眾多舞蹈中,有反映怒族先民遷徙歷史的「走路舞」、「第一次找土地舞」、「第二次找土地舞」、「第三次找土地舞」;反映狩獵活動的有「攆狗舞」、「追獵舞」、「射獵舞」;反
達比亞是怒族古老的彈撥樂器,多用於獨奏或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碧江、福貢、蘭坪等地。 達比亞:怒族彈撥樂器。又稱「達邊」,當地漢族人稱「
目前,怒族的宗教信仰存在著四種形式:原始宗教、天主教、基督教、喇嘛教。除原始宗教是「土生土長」而外,其他的三種宗教是清末民初後陸續傳入怒族地區的。 1、喇嘛教的傳入
怒族的民居均為下部架空的干欄式建築。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受生產力的制約,他們只好用長短不一的木樁或石頭將居住面架成水平面,這比起平整地基來既省時又省力。二是將居
石頭在怒族的飲食文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怒族家庭家家戶戶架在火塘上的「石三腳」;磨面用的石磨,又分手磨、水磨;用來舂谷子、舂玉米煸、舂核桃面用的石錐;打核桃的「打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
怒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下至伊呀學語的幼童,幾乎都能聞歌起舞。要問怒族有多少歌?多少舞?請聽他們的回答: 你想知道我有多少歌,就去數數沙灘上的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最早記載怒族的古籍,首推成書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地方志《蠻書》。該書在《南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雲南怒族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鮮花節。關於鮮花節的來歷,怒族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勤勞、善良的怒族姑娘名叫阿茸。當時氣候惡劣,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文明。如我們至今還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如飲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包括鞋文化)、建築文化
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彈琵琶,婦女酷愛吹口弦。到了彼此約定的婚期,新郎請幾個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罐酒,去接新娘。天以後,男方家殺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