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彈琵琶,婦女酷愛吹口弦。到了彼此約定的婚期,新郎請幾個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罐酒,去接新娘。天以後,男方家殺一頭
每年的農曆臘月,怒族就會迎來他們最熱鬧的節日——古佳姆節,一般歷時15天。在節日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過節用的米酒,殺豬、做舂米粑粑,並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乾乾淨
原始宗教的內容和特點 怒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的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靈魂不滅的觀念;其二是萬物有靈的觀念。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中的口月、星辰、山川、河流、巨樹、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因酒能助興,活躍氣氛。故在民間有「唱歌師傅」和「跳舞導師」之稱。每逢喝酒,歌和舞是少不了的。每逢喝酒,必有歌舞來助興。 因此,怒族民間有酒歌,有酒
怒族是怒江兩岸最古老的先民和開發者。怒族人民與其他民族一樣有著本民族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和淵源的民族文化,是一個純樸、善良、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在開闢怒江
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包括4個支系:怒蘇、阿龍、阿怒、和擾柔;主要分佈在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的兔峨鄉,此外,迪慶州的維西縣也有少量分佈。 由於長期與
1、「達比亞」(琵琶,下同)舞蹈 怒族怒蘇「達比亞」舞蹈。內容豐富,無所不包。反映遷移、採集、狩獵、耕作、械鬥、愛情、生活以及反映動物聲音和形態的摹擬舞蹈。用「達比亞」
怒族男子的服飾風格古樸素雅,與僳僳族相似,男子蓄髮多蓄長髮,披髮齊耳,用青布或白布包頭。傳統服飾為交領麻布長衣,內穿對襟緊身汗衫,外穿敞襟寬胸長衫,長衫無鈕扣,穿
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舉行。在怒江峽谷中,怒族群眾都要到一個山洞裡向仙女獻花、獻糧種,祈保豐收、平安。時
怒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在悠悠的歷史長河中,她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歌謠便是其中的一種。正因為她們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流傳到現在的或許就是歌謠海洋中的一
怒族有27萬多人,是我國人口比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數居住在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的兔峨鄉之外,多數以小聚居形式,分佈在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瀘水、福貢、貢山三縣,斷斷續續
一、鮮花節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是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怒族人民的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鮮花節。鮮花節這一天早上,怒族人家都早早地起來準備去參加節日的活動。人人
怒族的主食是玉米,兼食大米、蕎麥、大小麥、天仙米、小米等。肉食主要有豬、雞、牛、羊、魚及獵獲的野味。蔬菜有青菜、白菜、南瓜、蘿蔔、芋頭、洋芋、紅薯、洋絲瓜及各種採
「怒人居山巔」,「覆竹為屋,編竹為垣」,這是古人對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怒族的房屋為干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而福貢怒族都住竹篾房。 這種房子較為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
「達比亞舞」是怒族具有代表性的舞種之一,流傳在怒江州福貢縣的各怒族村寨。 達比亞舞以舞者手持「達比亞」邊彈邊舞為主要特徵。「達比亞」是怒族的傳統樂器,形似琵琶,四弦
怒族的民居均為下部架空的干欄式建築。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受生產力的制約,他們只好用長短不一的木樁或石頭將居住面架成水平面,這比起平整地基來既省時又省力。二是將居
原始宗教是怒族地區現存的各類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怒族人世代居住在怒江和瀾滄江兩岸。腳下有奔騰的江水,眼前有陡峭的山巖,身後有陰暗的森林和兇猛的野獸。在這種險惡的環
圖騰崇拜 (1)愛狗勝己。如果別人打了自家的狗(尤其是獵狗),這在主人看來,勝過打了自己,弄不好還會引起格鬥。狗死後,用布裹好,挖一個坑葬之,個別人家還燒香,甚至痛哭,以
怒江基督教最普遍的崇拜儀式是每星期三、六日晚上集中在教堂或聚會點晚禱告。在每星期日舉行主日崇拜。每月的第一星期主日崇拜時,都舉行聖餐禮。主日崇拜的儀式各村寨教堂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