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民居均為下部架空的干欄式建築。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受生產力的制約,他們只好用長短不一的木樁或石頭將居住面架成水平面,這比起平整地基來既省時又省力。二是將居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類似玉米面稠糊)、包谷稀飯,做成包谷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少數信奉喇嘛
原始宗教的內容和特點 怒族所信奉的原始宗教的內容歸納起來主要有兩點:其一是靈魂不滅的觀念;其二是萬物有靈的觀念。在他們看來,自然界中的口月、星辰、山川、河流、巨樹、
客房中間置一火塘,火塘上有鐵三腳架或鍋莊石,用於煮飯、烤火等,也是全家保護神的居所。火塘的上方為神位,逢年過節要在這裡擺放祭品供神靈享用。火塘左邊為家中老人的座位
怒江基督教最普遍的崇拜儀式是每星期三、六日晚上集中在教堂或聚會點晚禱告。在每星期日舉行主日崇拜。每月的第一星期主日崇拜時,都舉行聖餐禮。主日崇拜的儀式各村寨教堂繁
怒族的村落最大者在150戶左右,小的只有幾戶,單家獨戶者也不少。這與怒江地區土地貧瘠、可耕地少、糧食產量不高有關。如村落太大,土地就將超負荷運轉。反之,如村落太小又不
怒族主要由自稱「若柔」、「諾蘇」、「阿龍」、「阿儂」4個支系組成。「若柔」主要聚集在蘭坪縣兔峨鄉和瀘水縣魯掌鎮;「諾蘇」主要聚集在福貢縣匹河鄉、子裡甲鄉;「阿龍」聚集
達比亞是怒族古老的彈撥樂器,多用於獨奏或民間歌舞伴奏,流行於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貢山、碧江、福貢、蘭坪等地。 達比亞:怒族彈撥樂器。又稱「達邊」,當地漢族人稱「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文明。如我們至今還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如飲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包括鞋文化)、建築文化
怒族青年小伙子善彈琵琶,婦女酷愛吹口弦。到了彼此約定的婚期,新郎請幾個最相好的朋友,背一捆柴、一捆明子(浸透松脂的易燃松柴)、一罐酒,去接新娘。天以後,男方家殺一頭
1、「達比亞」(琵琶,下同)舞蹈 怒族怒蘇「達比亞」舞蹈。內容豐富,無所不包。反映遷移、採集、狩獵、耕作、械鬥、愛情、生活以及反映動物聲音和形態的摹擬舞蹈。用「達比亞」
怒族傳統體育是伴隨著怒族民眾生產與生活實踐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民族體育文化形態。它的延續與發展,與怒族的語言習俗、歲時節日、生活習慣、倫理道德、宗教信仰、行為準則、價
怒族崇拜動物,他們的姓氏就能體現出來。怒族除了虎姓,還有姓鹿、蛇、蜂、熊、猴、羊、雞、魚、鼠、蕎、竹、菜、麻、柚木的。他們都各自把這些動植物作為自己氏族崇拜的圖騰
怒族的仙女節,是怒族最盛大的節日。楚辭之外,仙女節在怒族人民的心裡佔據很重要的位子,每逢節日都要進行祭拜,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瞭解一下仙女節,怒族最盛大的傳統
怒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上至白髮蒼蒼的老人,下至伊呀學語的幼童,幾乎都能聞歌起舞。要問怒族有多少歌?多少舞?請聽他們的回答,「你想知道我有多少歌,就去數數沙灘上的沙
早期怒族曾盛行火葬,改行土葬的歷史約在200年左右。至今一些村寨附近,火葬場遺跡仍依稀可辨。在個別村寨,曾發現一兩處懸棺崖葬的遺跡,並伴有銅斧出土。 怒族改行土葬與人
怒族現有人口2.7萬人,包括4個支系:怒蘇、阿龍、阿怒、和擾柔;主要分佈在雲南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貢、貢山及蘭坪縣的兔峨鄉,此外,迪慶州的維西縣也有少量分佈。 由於長期與
怒族的年節叫「爐瑟」,意思就是「新年」或「歲首」,在每年農曆的正月時過。臘月二十九,村寨裡的每家每戶都要清掃庭院,掃去火塘裡的積灰,並把這些陳垢倒在離家很遠的地方
怒族自稱「怒蘇」(碧江),「阿怒」(福貢)和「阿龍」(貢山),是怒江和瀾滄江兩岸古老的民族之一。 最早記載怒族的古籍,首推成書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地方志《蠻書》。該書在《南
酒是感情的催化劑。因酒能助興,活躍氣氛。故在民間有「唱歌師傅」和「跳舞導師」之稱。每逢喝酒,歌和舞是少不了的。每逢喝酒,必有歌舞來助興。 因此,怒族民間有酒歌,有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