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天下安定,國家無事,戰攻之具,可無修乎?守禦之備,可無設乎?」
太公曰:「戰攻守禦之具,盡在於人事。耒_者,共行馬蒺藜也。馬、牛、車、輿者,其營壘蔽櫓也。鋤_之具,其柔戟也。蓑薜,簦笠者,其甲冑,干_也。_、鍤、斧、鋸、杵、臼,其攻城器也。牛馬,所以轉輸糧用也。雞犬,共伺候也。婦人織_,其旌旗也。丈夫平壤,其功城也。
春鈸草棘,其戰車騎也。夏耨田疇,其戰步兵也。秋刈禾薪,其糧食儲備也。冬實倉稟,其堅守也。田里相伍,其約束符信也。裡有吏,官有長,其將帥也。裡有周垣,不得相過,其隊分也。輸粟收芻,其廩庫也。春秋治城郭,修溝渠,其暫壘也。
「故用兵之具,盡在於人事也。善為國者,取於人事。故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處所。丈夫治田有畝數,婦人織_有尺度,是富國強兵之道也。」武王曰:「善哉!」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天下安定,國家沒有戰爭,野戰、攻城的器械,可以不要準備嗎?防守禦敵的設施。可以不要建設嗎?」
太公答道:「戰時的攻戰守禦器材,實際上全在平時人民生產生活的工具中。耕作用的耒耜,可用作拒馬、蒺藜等障礙器材;馬車和牛車,可用作營壘和蔽櫓等屏障器材;鋤耰等農具,可用作戰鬥的矛戟;蓑衣、雨傘和斗笠,可用作戰鬥的盔甲和盾牌;钁鍤斧鋸杵臼,可用作攻城器械;牛馬,可用來轉運軍糧;雞狗,可用來報時和警戒;婦女紡織的布帛,可用於製作戰旗;
男子平整土地的技術,可用於攻城作業;春季割草除棘的方法,可用為同敵戰車騎兵作戰的技術;夏季耘田鋤草的方法,可用為同敵步兵作戰的技巧;秋季收割莊稼柴草,可用作備戰的糧秣;冬季糧食堆滿倉庫,就是為戰時的長期堅守作準備;同村同裡的人,平時相編為伍,就是戰時軍隊編組和管理的依據;裡設長吏,官府有長,戰時即可充任軍隊的軍官;
裡之間修築圍牆,不得逾越,戰時即是軍隊的駐地區分;運輸糧食,收割伺料,戰時就是軍隊的後勤儲備;春秋兩季修築城郭,疏浚溝渠,如同戰時修治壁壘溝壕。所以說,作戰的器具,全寓於平時的生產生活之中。善於治理國家的人,無不重視農事。所以必須使人民大力繁殖六畜,開墾田地,安定住所,男子種田達到一定的畝數,婦女紡織有一定的尺度。這就是富國強兵的方法。」
武王說:「說得好啊!」
【例證】
富國強兵是我國傳統的國防政策。這種主張出現於春秋時期,而流行於戰國時代。軍事力量是一個國家經濟、政治、科技和民眾組織諸條件的集中反映,要加強國防力量的建設,離不開國家經濟的發展。
當時各諸侯國為了在兼併戰爭中鞏固政131權,擴張勢力,竭力提倡發展生產,把富國看作強兵之本,國不富不可以養兵,更談不上強兵。同時兵不強則不可以摧敵,更不能立國,中國古代表現出以農立國、以兵衛國的特點。因此,富國強兵實際上就是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強調農戰。秦國的商軼變法就是這方面的突出一例。
戰國初期,秦國還是一個經濟落後、國力虛弱的國家,被東方各諸侯國視為「蠻夷」之邦。秦孝公即位後,決定改變秦國的落後面貌,變法圖強,於是發佈求賢令,招聘人才。商鞅就在這時候來到秦國,宣傳「強國之術」,指出「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因此得到秦孝公的信任,開始交法。
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奴隸主貴族的世卿世祿制度,取消宗室的特權,按軍功確定官爵的等級和待遇。下級士兵英勇殺敵可以得到宮爵,臨陣脫逃和投降敵人的給以嚴懲,禁止進行私鬥;廢除奴隸制的井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和買賣;鼓勵男耕女織,凡是勞動好生產糧食和織布多的,兔除徭役和賦稅,對棄衣經商或因懶惰而貧窮的,連同家屬罰作奴隸;
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一縣,同時進行戶口編製,實於連坐法,規定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什伍中互相糾察。其中心內容是獎勵耕戰,即以重賞重罰來實現重農重戰政策。重衣,是為了發展經濟;重戰,是為了鼓勵民眾為鞏固政權而戰,加強國家的武裝力量。
商鞅變法,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經過變法,秦國面貌煥然一新。從原來的落後國家,一躍而成為「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的強國;出現了「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的局面,從而為後來秦始皇消滅六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