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 書
于謙
這首詩名字叫《觀書》,盛讚書之好處,極寫讀書之趣,作者于謙,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詩人。他生性剛直,博學多聞。他的勤學苦練精神與他的高風亮節一樣名傳後世。這首詩寫詩人自我親身體會,抒發喜愛讀書之情,意趣高雅,風格率直,說理形象,頗有感染力。
原詩是這樣的: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
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香。
新譯:
書籍對於我可真像老友情深(書卷多情似故人
早晚憂樂間幸得他相伴相問(晨昏憂樂每相親
如貫珠眼前直捋下三千石字(眼前直下三千字
似明鏡胸中會拭盡星點浮塵(胸次全無一點塵
活水的泉流所經處清波滿盈(活水源流隨處滿
東風裡花柳爭換得形色簇新(東風花柳逐時新
漫跨著金鞍人猶歎芳蹤難尋(金鞍玉勒尋芳客
諒也不信這書齋裡別饒春景(未信吾廬別有春
詩的首聯用擬人手法,將書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從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隨、愁苦與共,形象地表明詩人讀書不倦、樂在其中。頷聯用誇張、比喻手法寫詩人讀書的情態。一眼掃過三千字,非確數,而是極言讀書之多之快,更表現詩人讀書如饑似渴的心情。胸無一點塵,是比喻他胸無雜念。這兩句詩使詩人專心致志,讀書入迷的情態躍然紙上,也道出了一種讀書方法。頸聯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說明勤讀書的好處,表現詩人持之以恆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觀書有感》「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句,是說堅持經常讀書,就像池塘不斷有活水注入,不斷得到新的營養,永遠清澈。「東風」句是說勤奮攻讀,不斷增長新知,就像東風催開百花,染綠柳枝一樣,依次而來,其樂趣令人心曠神怡。
尾聯以貴公子反襯,顯示讀書人書房四季如春的勝景。讀書可以明理,可以賞景,可以觀史,可以鑒人,真可謂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這美好之情之境,豈是玩物喪志的游手好閒者流所有以領略的!
拓展閱讀: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註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麼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宋代詩人作詩多議論,少形象,而朱熹這首《觀書有感》(又名《泛舟》)卻化議論為形象,啟人思索,頗富韻味。
這首詩通過形象的比興,寄托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讀之見情趣,思之覺深邃。字面上,它描繪了兩幅圖景:一幅是,日行月轉,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來,萬物復甦,大地滋潤。江上的水漲起來了,巨船大艦在江上飄行,輕快如水漂鴻毛一般。這一比喻把由於水深而大船行駛也顯輕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飄行的圖景描畫得清新可愛。另一幅是,冰凍山寒,江流緩細,多人推拉,一條小船也移動艱難。這兩幅圖,作者是採用逆轉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詩,頗顯波瀾,一比一襯,形象鮮明。
這首詩中,既有時令感,又有動態感,具有勃勃生氣,顯然不是抽像說理。然而它卻確實蘊含哲理。細心的讀者會在詩人留下的空白處展開豐富的聯想。比如讀書,現在拿起大部頭著作越讀越有味,可當初才識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麼艱難。讀書做學問,要日積月累,積聚雄厚的基礎,才讀得暢快,寫得得心應手,才會感到其樂無窮的妙趣,這不正與江上泛舟同理嗎?其實,不僅讀書做學問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駕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樣不需要不斷地積累堅實的基礎?
朱熹能寫出這樣的好詩,是同他的學問根底分不開的。他是位教育家、哲學家,他與程顥、程頤共創關於理氣關係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體系即「程
朱理學」。他勤奮好學,學問廣博,在經學、史學、文學等方面均有建樹。
《觀書有感》就是出自他親身體驗得出的獨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