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經濟文化命脈,是刀中珍品,具有工藝精美、經久耐用、攜帶方便等特點。保安人製作腰刀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元代就制有一種木柄皮鞘刀,當時只是用來屠宰牛羊,質量較差。居住在青海同仁期間,保安城內有許多手工業匠人,也有手工作坊,例如:有製作土炮、土槍、弓箭的作坊,有鐵匠、金銀匠、木匠、鞋匠等工匠。遷到大河家後,保安人製作刀子除了自衛外,開始用來交換牧區牧民的羊只、農區的其他日常用品,使保安腰刀具有了商品的性質。從那時起,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獨特的冶鐵技術創造的腰刀文化就和發展經濟緊密相連。
保安腰刀是保安人在大河家這塊昔日雜草叢生的荒草野灘上創造的文化,也是他們以後賴以生存的重要產業。黃河北岸的三川(趙木川、中川、下川)是土族之鄉,那裡氣候溫和,環境宜人,幾萬畝肥美土地,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和園林栽培,被譽為「金田」、「美田」。保安人用自己精心製作的腰刀,換取土族的糧食、水果;民和縣杏兒鄉的藏族牧民,也是清乾隆年間,從今青海保安同仁地區遷徙而來的,保安人用自己的刀具、鐵器換取他們的牛羊、皮革……。
此外,有些鐵匠還離家到甘南藏族地區和青海藏區做鐵匠活。在這些地區,他們自產自銷,直接和用戶見面,不受中間商的盤剝。同時,藏區打制鐵器的品種多,可製作斧子、剪刀、牲畜鐵掌、馬鞍包鐵等。從藏區回家時,又可以趕回牛羊在大河家出售……保安人身懷冶鐵絕技四處奔波。
他們在製作、出售保安腰刀的過程中也隨時隨地打聽其他商業信息。例如:他們在官亭、蘭州、永靖、循化等地購買一些棗、核桃、辣子、蔬菜、麵粉以及自己打製的鐵鏟子、斧頭、矍頭、鐮刀等,到附近的夏河、臨洮、拉卜楞等地去賣,再買些羊毛、皮子、酥油、炒麵、山羊等回大河家出售;有的在每年春秋剪羊毛季節,還專門販賣羊毛。
就這樣,保安人依靠冶鐵技術和保安腰刀,在積石關口進進出出,來回奔波,發展了自己的商業經濟,使昔日人口稀少、雜草叢生的大河家出現了繁榮景象。早在1957年,當時的地方政府就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組織起來,在大河家建立了刀具廠,並開始成批生產保安腰刀。
改革開放後,大河家的商貿流通日益活躍,在政府「建一處市場,帶一批產業,富一片地方」的思想指導下,大河家終於變成了甘、青兩省三個自治縣(積石山、民和、循化)的物資交流中心。
保安腰刀發展到今天,生產技術已得到很大提高,花色品種多種多樣,有牛刀、魚刀、腰刀、武術刀、藏刀、筆刀、枴杖劍等10多個種類、30多個品種。其中腰刀尤以「什樣錦」、「波日季」最為著名;腰刀的規格主要有五寸、七寸兩種;刀體是反覆鍛打的精鐵再加鋼淬火而成,剛柔相濟;刀面上刻有七顆星、五朵梅、一條龍、一把手等圖紋,紋飾精細;刀柄由紅、黃銅片和鋁片、牛角等材料疊合鉚成,打磨後色澤艷麗,猶如彩錦;刀鞘多為鐵鞘銅箍,配以裝插的鋼製鑷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樣的美觀,又可以防止刀體從鞘中滑出。
隨著保安腰刀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其產品也暢銷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四川、西藏、內蒙古、雲南等地,有的還遠銷港澳、日本、西歐、印度、沙特、尼泊爾。目前,積石山縣近五分之一的保安族農戶掌握了生產製作腰刀的技術,除農忙季節和外出經商之外,基本上都從事刀具生產。近年來,在保安族群眾的帶動下,附近一些回、漢族群眾也學會了保安腰刀的製作工藝,進行小規模生產。
保安腰刀的生產與銷售不斷走向廣闊的市場,但是由於固守傳統,技術保守,也導致了一些祖傳優秀品種失傳。保安腰刀作為保安民族的工藝品,多次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民族工藝品展覽會,而且1983年就被國家民委、輕工業部評為全國民族特需優質產品;1984年被評為甘肅省優質產品。
保安腰刀不僅是保安族的手工藝品,而且是保安民族文化的瑰寶,是保安族文化藝術創作的源泉。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影視界、文化界人士紛紛前往保安族聚居區———大河家參觀考察,宣傳介紹保安腰刀。現在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大河家是一個以批發銷售保安腰刀、皮革製品、生產工具、木材及木器加工、機械修理、副食加工為主的綜合貿易市場。展望未來,新世紀的保安腰刀一定會像「瑞士軍刀」一樣享譽海內外,風靡全球,而大河家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相關內容: 保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