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民間文學,是以口頭相傳的形式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的。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頭文學。這些作品大多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及與惡勢力搏鬥的勇敢精神。根據掌握的資料,土族民間文學按其內容和體裁,可分為「花兒」、敘事詩、家曲、傳說故事、寓言、歌謠等。「花兒」既稱山歌,也稱「少年」,土語稱「外面唱的歌」(不能在家裡唱)。「花兒」曲調高亢嘹亮、節奏自由奔放,是甘、寧、青各族人民共同創造和發展的民間文學瑰寶。土族的「花兒」又有它自己的特點,既不與漢族「花兒」雷同,又與藏族「拉依」有別。土族「花兒」的主要內容是描寫青年男女間的愛情生活,所以「花兒」又有愛情的媒介和橋樑之稱。「花兒」一般四句式較多,前兩句比興,後兩句表達實意。
也有三句式的「花兒」,主要流行在民和縣官亭、中川一帶。唱「花兒」是土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不論在田野或山岡、廟會,男女老少幾乎人人愛唱,人人會唱。在各地定期舉行的傳統「花兒」會上,土族的民歌手常常對唱不絕,演唱者大都能觸景生情、即興編詞、出口成章、對答如流。因此,土族之鄉素稱「花兒之鄉」。
敘事詩,在土族民間文學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作品有《拉仁布與吉門索》、《登登瑪秀》、《祁家延西》、《太平哥兒》、《格薩裡》、《洛桑王子》、《不柔有》等,其中《拉仁布與吉門索》流傳最為廣泛,是土族人民最主要的一首敘事長詩,人們稱之為敘事長詩中的明珠。
全詩長達300多行,通過對一個愛情悲劇故事的生動細膩描寫,向黑暗的封建社會提出了有力的控訴,是一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典型作品。它不僅顯示了土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而且表達了他們對自由美好的新生活無限嚮往的頑強意志。
家曲,也叫宴席曲,大都一問一答,短小精悍,有讚歌、問答歌、婚禮歌等。讚歌是土族人民在款待貴賓時,賓主之間相互讚頌的歌,它運用比喻、誇張、象徵、渲染等手法,互相稱頌。
讚歌的曲調很多,旋律柔和優美、悅耳動聽,流行於互助地區的有「興阿浪列」、「拉拉應格列」等十多種。問答歌也叫對歌,其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地理、氣象、生產、宗教、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歌詞含蓄生動,曲調悠揚多變,主要有《唐德格瑪》、《合尼》、《恰然》、《辛木斯裡》、《選擇》等曲目。婚禮歌是土族人民在舉行婚禮時唱的歌,其歌詞和曲調是特定的,隨著婚禮進程的不同而各異。
傳說故事,它的主要內容分為以下幾種:有揭露地主對農民殘酷壓迫的,如《氣殺狗地主》、《紅水溝》;有反映土族人民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同殘害人民的邪惡勢力做鬥爭的,如《黑馬張三哥》、《莽古斯》、《花牛犢》等;也有表現青年男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如《山雀叫了的時候》、《孔雀》、《青蛙女婿》等。
寓言和童話,富有哲理性,影射了當時的社會現實,無情地鞭笞了封建地主和土司狼狽為奸、魚肉百姓的罪行,廣為流傳的主要有《想吃太陽的鳩》、《兔子、狼和賣糖人》、《紅毛狐狸和黃眼狼》、《鳳凰和麻雀》、《兔兒和羊羔》、《懶人必受窮》、《饑寒哥》等。
土族的歌謠風趣別緻、膾炙人口,流傳較廣的有《羊糞蛋般身材的蜜蜂哥》、《蔣家阿姑》等。諺語是土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總結,成為人們力行的格言。
相關內容: 土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