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僅存於青海同仁縣年都戶村土族的《跳於菟》(wu tu)傳統民俗儀式,是古羌部族虎圖騰崇拜的一種遺俗。為了驅除附著於各家的疫病與晦氣,預祝新一年中家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當地土族在每年農曆11月20日,要舉行《跳於菟》驅儺儀式。
《辭海》:「於菟,虎的別稱」。至於跳「於菟」的起源,有「於菟」屬於古楚巫舞,是楚人的崇虎儺俗,隨明代軍隊戍邊屯田而傳入青海同仁之說;有遠古生活於青海的古羌人崇拜虎圖騰的遺緒之說;也有土族崇虎源於內蒙草原,隨遷徙而帶至同仁土族之說。概言之,「於菟」起源的究竟,還需進一步作大量、多方面的考察與研究。
節日清晨,由土族各部落推選出來的7名男青年,集合於山神廟前,在嚴冬凜冽的寒風中脫去衣褲,圖畫虎豹斑紋於裸露的身體和四肢,並把頭髮撮撮紮起,裝扮成「於菟」的憤怒像。他們雙手各持頂端貼有福旗的荊條棍,在巫師「拉瓦」主持下,通過誦讀經文、跪拜二郎神與山神,然後由瓦拉一一灌酒,使虎魂附體於「於菟」。此時,這些不能再說話的「於菟」,在民眾的心目中已將原有的人格轉為現有的神格,而獲得了驅鬼逐疫的能力。
隨著一陣炸響的鐵銃與鞭炮,五名小「於菟」直奔山下村寨,巫師「拉瓦」在寺院住持陪同下,率領兩個大「於菟」,邊擊鼓、鑼邊以緩步蹦跳姿態走街串巷,以蕩滌游離於各家宅院之外的疫鬼。而另五名小「於菟」則早已或翻牆入院,或蹦跳於各戶屋頂之上,進行驅魔逐祟。
他們每到一家,在各屋蹦跳一番以示驅鬼逐邪後,便吃掉或口叼戶主事先準備好的生熟肉塊,再繼續從屋頂進入另家院落。有意思的是,這些「於菟」之必須從屋頂而不能從街門進入各家的原因,是民眾怕游離於街巷的疫鬼會趁機溜入宅院作祟所致。
但如果「於菟」願從宅院大門出去,倒看作是把疫鬼帶離家宅而無異議。儀式過程中,無論大、小「於菟」,都將接受群眾套往荊條棍上的圈餅,使之獲得靈氣。此外,一些患病者還主動仰臥於「於菟」必經之路上,等待「於菟」從身上跨過,以帶走病魔獲得痊癒。
經過大半日的驅魔逐疫後,大小「於菟」伴著逐邪勝利的鞭炮聲,衝向村外河邊進行「洗祟」,即鑿開冰層以冰水洗去身上虎豹斑紋,除去從各戶帶來的邪祟、穢氣,恢復原有的人格。「拉瓦」則在住持的鑼聲中誦經焚紙,表示已將妖魔徹底消滅。回村後,由「拉瓦」將附有靈氣的圈餅分贈與各戶,使全村民眾食之而獲吉祥、康寧。從青海同仁土族的《跳於菟》驅儺儀禮現象中,可明顯看到其中所包含道教、喇嘛教和原始多神崇拜的遺緒。
《跳於菟》民俗現象,是多民族、多種宗教相互融合的復合文化形態,是為人類研究我國古代民族與民俗文化的寶貴遺產。
據悉,年都乎村於菟舞從江南楚地或楚人後裔巴人居住地流傳而來,是春秋時期楚文化的遺存,也是古老儺文化的載體。歷史上,於菟系列民俗活動曾在隆務河流域部分村落中流傳,現僅在年都乎村傳承沿襲,且已處於瀕危狀態。2006年,土族於菟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內容: 土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