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

生肖網站內搜索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土族的刺繡針法以盤繡和平繡為主。土族人民的刺繡藝術明顯地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方面。土族婦女喜歡在衣服袖頭和下邊繡上各種花紋圖案,土族男青年胸前大都有塊四寸見方的

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於互助,安昭亦稱「轉安昭」,它與蒙古族的「安代舞」相近。表演時,在場院中間燃起篝火,老少皆著盛裝,按男在前女在後的順序圍火堆成圈,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艷奪目,美觀大方。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

1、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娛樂」。舉行時間可謂超長,從夏末

土族是民和地區的土著民族,但土族之「土」字,並非土著的意思,而是特定的民族稱呼。長期以來當地土族自稱「土昆」、「忙古」,漢族稱土族為「土人」,「土昆」,藏族稱土族

土族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據史載,1227年,成吉思汗將領格日樂圖在滅西夏時,率三千蒙古軍駐於互助威遠鎮,因為這裡是祁連山麓的軍事重地,所以後來格日樂圖部屬

土族在全國有192573人,他們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海西蒙古族藏

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裡的圓槽轉三圈後,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

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宴招待,並擺嫁妝,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財禮,縫製了多少件

土族的民間體育與文娛,形式多樣,生動有趣,內容豐富。主要有: 輪子鞦。又稱轉輪鞦、車輪鞦,土族語稱「卜日熱」,意為「旋轉」、「轉輪輪」。土族傳統體育娛樂活動,歷史悠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裡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於說合。提親時,媒人要預備焜鍋饃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

「紐達」(亦稱扭達)是對傳統服飾中女子頭飾的稱呼。據保廣元先生介紹,「紐達」曾是土族婦女最喜歡的頭飾,直到1938年,青海統治者馬步芳突然下令,土族婦女不得佩戴「紐達」,

丹麻土族花兒會因起源和活動地點在該縣丹麻鎮而得名。丹麻土族花兒會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模宏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

經歷了時光磨礪,生活在不同地區的土族在服飾上已呈現出了不同的形態,可無論是哪一個地區的土族服飾,基本特色一致,這是土族人民對美的獨特理解,更是一種滲透骨髓的文化密

土族音樂屬於風俗性歌曲,土族民間音樂多用五聲音階或六聲音階,並用四度五度音做為調式骨架音。節奏大都使用3拍子,也有少量的2拍子。宴席曲、花兒常運用八度音程的跳進使旋

公桑 公桑是祭祀中的一種集體煨桑行動。是在特定時日、有特定主題的煨桑,因而也更加神聖。所以公桑向來只允許成年男人參加。這天,每戶人家都要派出一名代表參加公桑,來的都

生肖網相關鏈接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今日熱點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