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娶親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稱「麻擇」。女方本家各戶、親戚、朋友、左鄰右舍送來禮物。女方家設宴招待,並擺嫁妝,當眾一一交待男方送來的財禮,縫製了多少件
在有關土族族源問題上,學術界主要有吐谷渾說、陰山白韃靼說、蒙古人與霍爾人融合說、沙陀突厥說、多源混合說等等,至今尚無定論。 持「吐谷渾說」者認為,土族主要是鮮卑支系
元朝時,土族地區歸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轄。明朝統治者繼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對他們「待之以禮、授之以官」,命其 「各統其部落,以聽徵調、守衛、朝貢、保塞之令」(《明
土族的族名則源於其祖先「吐谷渾」,因「吐谷渾」在唐代中期後稱「吐渾」,而「渾」在蒙古語中是「人」的意思,所以後來被稱為「土人」,建國以後,根據土族人民的意願,統一
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卷或疙瘩、乾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麵條或面片、麵糊糊等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
跳於菟的集中地是二郎神廟,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跳於菟前需要化妝。有人從村裡大煨桑爐中裝了一口袋桑灰,放在二郎神廟的庭院中。跳於菟的人(以下簡稱於菟)全部脫去上衣,挽起
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裡的圓槽轉三圈後,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
土族人的服飾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土族做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其服飾種類繁多,別具一格,如:絢麗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艷麗奪目、巧奪天工的刺繡飾物、線
土族人民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只有少數居住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川水地區。土族社會早期的自然村是同宗同族的單一姓氏,他們有共同的地界、共同的牧地、共同的社會事務。隨著社會的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緻,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
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著:「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
土族喪葬因地而異。互助地區多數實行火葬,少數實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區一般都實行土葬。同仁地區的土族實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論是火葬還是土葬,都要舉行喪葬儀式。 老人
1、土族忌諱過中秋節。中秋之夜人們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現在的土族人也隨著大眾過起了中秋節,土族地區的月餅是土族群眾自家蒸出來的,又大又圓,花樣繁多,月餅上的花紋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裡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於說合。提親時,媒人要預備焜鍋饃
土族青壯年男子一般戴紅纓帽和「鷹嘴啄食」氈帽。紅纓帽,係一種織錦鑲邊的圓筒形氈帽,為土族語「加拉·莫立嘎」的意譯。相傳由清代朝帽演變而來。因紅頂連一綹長約五寸的紅
現僅存於青海同仁縣年都戶村土族的《跳於菟》(wu tu)傳統民俗儀式,是古羌部族虎圖騰崇拜的一種遺俗。為了驅除附著於各家的疫病與晦氣,預祝新一年中家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
納頓節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土族獨有的民俗活動。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艷奪目,美觀大方。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
土族的刺繡針法以盤繡和平繡為主。土族人民的刺繡藝術明顯地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方面。土族婦女喜歡在衣服袖頭和下邊繡上各種花紋圖案,土族男青年胸前大都有塊四寸見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