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僅存於青海同仁縣年都戶村土族的《跳於菟》(wu tu)傳統民俗儀式,是古羌部族虎圖騰崇拜的一種遺俗。為了驅除附著於各家的疫病與晦氣,預祝新一年中家家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
盤繡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盤繡也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彙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
「波波會」是土族傳統的民俗活動,每逢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日子,青海互助縣的許多土族鄉村都要舉行「波波會」,時至今日,每年的「波波會」仍香火旺盛,法鼓不停。
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著:「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
春節是土族群眾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從臘月就開始繁忙起來,置辦年貨,殺豬宰羊。民間有「快臘月,慢正月,不過三十不歇腳」之說。 在除夕上午,平時借用的傢俱及其它物件都要自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緻,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繡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繡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
納頓節的正會由跳會手、跳面具舞(儺戲)、跳「法拉」(巫)三部分組成。 1、跳會手 「納頓」開始時,首先是本村的「會手」迎接外村的「會手」。「會手」是集體舞蹈隊伍,人數二三十
春節。春節是土族最盛大的節日。節前十多天就開始各種準備,村村戶戶呈現出一片繁忙景象。除夕吃年飯,唱家曲,給將要出嫁的姑娘舉行「戴天頭」儀式,各家各戶行接神禮,同時
土族的婚禮,一般分提親、定親、送禮、婚禮儀式、謝宴等程序。儀式隆重熱烈,自始至終都有在載歌載舞中進行。 提親: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
「紐達」(亦稱扭達)是對傳統服飾中女子頭飾的稱呼。據保廣元先生介紹,「紐達」曾是土族婦女最喜歡的頭飾,直到1938年,青海統治者馬步芳突然下令,土族婦女不得佩戴「紐達」,
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於互助,安昭亦稱「轉安昭」,它與蒙古族的「安代舞」相近。表演時,在場院中間燃起篝火,老少皆著盛裝,按男在前女在後的順序圍火堆成圈,
跳於菟的集中地是二郎神廟,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跳於菟前需要化妝。有人從村裡大煨桑爐中裝了一口袋桑灰,放在二郎神廟的庭院中。跳於菟的人(以下簡稱於菟)全部脫去上衣,挽起
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裡的圓槽轉三圈後,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
土族一般習慣於日食三餐,早餐比較簡單,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為主食;午餐比較豐富,有飯有菜,主食為麵食,常製成薄餅、花卷或疙瘩、乾糧等食用;晚餐常吃麵條或面片、麵糊糊等
目前學術界關于于菟的起源分歧很大。有「苯教說」——認為它是藏族原始苯教的遺風,有「楚風說」——認為楚地崇尚老虎,於菟來自楚地。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漏洞:假
丹麻土族花兒會因起源和活動地點在該縣丹麻鎮而得名。丹麻土族花兒會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模宏
婦女一般穿繡花小領斜襟長衫。兩袖由紅、黃、橙、藍、白、綠、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鮮艷奪目,美觀大方。俗稱七彩袖,土族語稱作秀蘇,意為「花袖衫」。為土族婦女服飾的象徵。
土族音樂屬於風俗性歌曲,土族民間音樂多用五聲音階或六聲音階,並用四度五度音做為調式骨架音。節奏大都使用3拍子,也有少量的2拍子。宴席曲、花兒常運用八度音程的跳進使旋
元朝時,土族地區歸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轄。明朝統治者繼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對他們「待之以禮、授之以官」,命其 「各統其部落,以聽徵調、守衛、朝貢、保塞之令」(《明
土族人民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只有少數居住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川水地區。土族社會早期的自然村是同宗同族的單一姓氏,他們有共同的地界、共同的牧地、共同的社會事務。隨著社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