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人的服飾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土族做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一,其服飾種類繁多,別具一格,如:絢麗多姿、恰似彩虹的「花袖衫」,艷麗奪目、巧奪天工的刺繡飾物、線
納什金在堂屋門前唱《依姐》歌,並使勁擺動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氈或紅氈抬著沿院裡的圓槽轉三圈後,出門上馬。「大出大進」的出嫁方式,納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
土族的民間文學,是以口頭相傳下來的。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搜集、整理了部分土族口頭文學。這些作品大多生動地反映了現實生活,熱情地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以
彩虹袖是互助土族傳統服飾中最典型的標誌之一,互助縣也由此贏得了「彩虹之鄉」的美譽。在互助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諺,土族阿姑穿上彩虹袖「走起路來擺三擺,蜜蜂彩蝶趕不走;拂袖
喪葬喪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區行土葬。老人病故後,將其衣服脫去,將遺體扶起,成蹲坐狀,雙手合十,兩拇指撐於下頜骨,放在原處的炕角頭,周圍用乾淨土坯擠緊,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
土族的刺繡針法以盤繡和平繡為主。土族人民的刺繡藝術明顯地表現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方面。土族婦女喜歡在衣服袖頭和下邊繡上各種花紋圖案,土族男青年胸前大都有塊四寸見方的
土族在全國有192573人,他們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縣、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門源縣、海西蒙古族藏
土族基本上全民信仰藏傳佛教(格魯派)。早期的土族,主要信仰原始的薩滿教。元末明初,藏傳佛教傳入土族地區並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發展尤為迅速,土族地區出
丹麻土族花兒會因起源和活動地點在該縣丹麻鎮而得名。丹麻土族花兒會集戲曲表演、花兒演唱、商品貿易為一體,一般在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三日舉行,會期為五天,一年一次,規模宏
公桑 公桑是祭祀中的一種集體煨桑行動。是在特定時日、有特定主題的煨桑,因而也更加神聖。所以公桑向來只允許成年男人參加。這天,每戶人家都要派出一名代表參加公桑,來的都
盤繡是土族刺繡中最主要的繡法,是土族婦女一生的必修課。盤繡也是土族獨有的一種繡法,複雜巧妙,彙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勤勞、樸實的土族婦
納頓節是土族人民喜慶豐收的社交遊樂節日。也稱「莊稼人會」、「慶豐收會」等。「納頓」是土語音譯,和蒙古族的「那達慕」含義一樣,意為「娛樂」。舉行時間可謂超長,從夏末
安昭舞是一種古老的土族舞蹈,流行於互助,安昭亦稱「轉安昭」,它與蒙古族的「安代舞」相近。表演時,在場院中間燃起篝火,老少皆著盛裝,按男在前女在後的順序圍火堆成圈,
四月初八日過「嫁毛蟲」節,又稱「敬婆婆神」。屆時,家家用紅紙兩條,分別寫著:「佛生四月八,毛蟲今日嫁,嫁出深山外,永世不歸家」等字句,交叉成一「*」字,貼在堂屋左側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土族人民與各族人民友好相處,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創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化歷史,同時也形成了反映土族自身文明的獨具特色的各種傳統體育活動。土族的傳統
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父母決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請媒人,向女家求婚。媒人多為男性,一般要請村裡有名望的長者,或與女方家沾親帶故的人,便於說合。提親時,媒人要預備焜鍋饃
目前學術界關于于菟的起源分歧很大。有「苯教說」——認為它是藏族原始苯教的遺風,有「楚風說」——認為楚地崇尚老虎,於菟來自楚地。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個共同的漏洞:假
土族人民大部分居住在山區,只有少數居住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川水地區。土族社會早期的自然村是同宗同族的單一姓氏,他們有共同的地界、共同的牧地、共同的社會事務。隨著社會的
土族的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據史載,1227年,成吉思汗將領格日樂圖在滅西夏時,率三千蒙古軍駐於互助威遠鎮,因為這裡是祁連山麓的軍事重地,所以後來格日樂圖部屬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縣,其餘散居在樂部、門源和甘肅天祝等地。土族自稱「蒙古勒」或「蒙古爾孔」(意為蒙古人),舊稱「青海土人」,藏族稱之為「霍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