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其為漢匈交好立下的功績千古流傳。然而,中國歷史典籍第一位記載了姓名和史實的漢族和親公主劉細君,其生平事跡卻鮮有人知。王昭君與匈奴和親是在公元前33年,而劉細君遠嫁烏孫國(烏孫,即今哈薩克族的祖先,編者注)和親是在公元前105年,比王昭君早了整整72年。
被漢武帝選為聯姻對像 劉細君具有正宗的皇家血脈,是名副其實的漢室公主。其高祖是漢文帝劉恆,曾祖是漢景帝劉啟,祖父是漢武帝劉徹之兄劉非,父親是江都王(揚州當時稱江都)劉建,史稱其為「江都公主」。劉建是個荒淫無道的君主,公元前121年企圖謀反未成後自縊,細君母以同謀罪被斬。當時,細君因年幼而倖免於難。
公元前117年,劉胥被封為廣陵王,派人找到了流落民間的侄女劉細君。細君氣質超凡,美貌脫俗,機敏可人,深受廣陵王的喜愛。當時,匈奴國勢力強大,漢、匈兩族的邊陲有30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大多為匈奴所控制,只有烏孫國(今新疆伊犁一帶)擁兵近20萬,是西域諸國中最強大的王國,敢與匈奴抗衡,而且願意與漢朝來往。公元前108年,西域烏孫國王昆莫向長安送來聘禮,請賜一位漢室公主為妻。漢武帝為聯合烏孫共同對付匈奴,同意聯姻。通過左挑右選之後,決定由劉細君出塞,擔此重任。
感天動地「手印石」
漢武帝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為劉細君送嫁的隊伍從揚州向著「去長安八千九百里」的烏孫出發了。車馬轔轔,華蓋亭亭,細君公主的車隊行走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土路上。前面已經是靈璧境內,壁立山前,人踟躕,馬不前。劉細君下了木輪車,東望鄉關,家鄉揚州已經消失在看不見的遠方;西望長安,前面的路途,依然遙遠得望不到盡頭。她手撫巨石,久久不忍離去,時間過去了很久,劉細君手上的汗漬居然在岩石上留下了一枚清晰的手印……
轉嫁王孫
劉細君嫁到烏孫後,牢記其擔負漢朝邊疆安寧的使命,「自治宮室居,歲時一再與昆莫會,置酒飲食,以幣帛賜左右貴人」,用漢武帝所賜的豐厚禮物,廣泛交遊,在烏孫國的上層社會中巧妙周旋。
並因其知識淵博、多才多藝、不卑不亢而贏得了烏孫國上下的敬重。按照烏孫國的風俗,國王死後,年輕的王后必須嫁給王室子孫為妻。老國王昆莫是烏孫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君王,對細君備加寵愛。出於對細君長久幸福的考慮,他決定在自己生前就將細君轉嫁給王位繼承人,他的孫子岑陬軍須靡。但是這一極不符合漢家傳統禮儀、離經叛道的決定令細君無法接受。在反覆推脫不成的情況下,她上書武帝,請求在老昆莫去世後將她召回故土,葉落歸根。武帝接書後,內心雖然很同情,但為了國家邊陲的安寧,下旨曰:「從其國俗,欲與烏孫共滅胡。」
得到漢武帝的旨意,細君反覆思量後,向昆莫表態願聽安排。在昆莫的主持下,細君與其孫岑陬軍須靡舉行了婚禮。不久,昆莫病故,軍須靡繼承王位,漢、烏兩國友好綿延60餘載。細君和軍須靡生有一女,名少夫。
「居常思土兮心內傷,願為黃鶴兮歸故鄉。」劉細君將塞外生活的艱難悲愁都寫進了《黃鵠歌》中。她在烏孫只生活了5年便早逝。公主的付出換來了邊疆數10年的穩定安寧,同時也給當地的遊牧民族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那些牧人的子孫,就是今天的哈薩克族人。
細君公主漸漸從漢民族的記憶裡褪去,成了模糊的一道背影,而哈薩克族人民卻永遠地記住了這位遠道而來的新娘。身在伊犁的哈薩克人都知道細君公主的故事,他們將她視作自己的奶奶!伊犁河谷的哈薩克族兒女會永遠懷著感恩與敬仰的心,將這位公主的故事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