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是生活在高山上的飛禽,秉性兇猛、動作敏捷,要想捉住並馴服它,那得有一套「絕招」。在亞洲中部的廣大土地上,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哈薩克族。他們過著遊牧生活,性格
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曲藝音樂中的典型代表。對唱雙方以歌的方式鬥智、鬥勇、斗才,即興編詞、填詞,是一種競技式的對唱表演藝術形式。內容主要表現哈薩克族的歷史、文化、愛情
由於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為了適應遊牧生活的需要,他們的先祖創造了一種造型別緻,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氈房。 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適宜於春、夏、秋季轉場搬遷的
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的區別就是,生活方式不同,語言上雖有些相似之處,但也不是所有的詞都一樣。維吾爾族主要是生活在新疆天山南部的南疆,多以農耕業為生。而哈薩克族生活在
蒙古包呈圓形,一般高為3.3米至5米,其架設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圈,再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那(即蒙古包的木製骨架,由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成)架好,再加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納吾魯孜節,即哈薩克族春節,「納吾魯孜節」哈薩克語為「辭
據介紹,去年夏天,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新疆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組成了一個聯合考察隊,對新疆青河縣境內的古代人文遺跡進行考察。在
新疆哈薩克族是捕捉獵物的能手。他們捕捉不用現代化的武器。而是用傳統的武器——鷹和獵狗。鷹作為獵手的「空軍」,狗則作為「陸軍」,只要「空陸軍」齊出動,獵手準會滿載而
新疆的哈薩克人自古以來就有傳遞信息的習俗。哈薩克族人相互見面除了一連串的問候之外,還要相互傳遞所見所聞的信息,或是委託傳遞消息。這種傳統的習俗,使牧區居民之間保持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疆北部。他們大部分從事畜牧業,除了少數經營農業已經定居外,絕大多數都是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哈薩克族牧生活。 牧生活。哈薩克族的
鞦韆上,人被蕩起來,在空中飄來蕩去。近日,我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那拉提草原的「草原部落」旅遊景區看到了哈薩克族式的鞦韆,這個鞦韆由四根繩子組成,兩端分別是由三根木樁
在過去,哈薩克人的婚姻大多數是由父母包辦的,屬明顯的買賣婚姻。締結婚姻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財禮的多少,在過去的哈薩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美麗的姑娘值八十匹駿馬,一
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欽察語支。主要分佈於哈薩克斯坦、中國新疆和蒙古國部分地區。哈薩克族及其語言形成於15世紀前後,哈薩克族標準語言形成於19世紀下半葉。哈薩克
哈薩克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信仰和伊斯蘭教。哈薩克族相信萬物有靈,因而天、地、日、月、星宿、水火都成為崇拜的對象。馬、牛、羊、駝等牲畜都有其主宰的神。青草是象徵生
鷹獵,又稱雕獵,是新疆少數民族一種獨特的狩獵式。許多到過新疆的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裡對鷹獵作了記載。如椿園在《西域聞見錄》中寫道:「回民喜食畜雕,少饒裕皆有雕,
哈薩克族是以遊牧為主的民族,馬上功夫十分了得,歌舞彈唱也是代代相傳。每年夏秋季節,牧場上草青林綠,牛羊肥壯,哈薩克牧民常常聚集到一處平整的草地上,舉行傳統的競技優
「阿肯」是哈薩克族人對本民族遊唱詩人的尊稱。被尊為阿肯的人,是歌手中的優秀者,是能即興吟詠的詩人、是彈奏冬不拉的高手;是草原上受歡迎、受愛戴的民間藝術家…… 阿肯魅
新疆各民族民歌中,哈薩克族民歌和維吾爾族民歌是兩種最活躍的民間音樂。 我生活的伊犁就是哈薩克族自治州。哈薩克意思是「避難者」,他們祖先是兩漢時的烏孫、康居等部族。新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它廣泛流傳於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居住區。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意為「黑色的走馬」。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
哈薩克族喜聞樂見、世代相傳的娛樂活動很多,其中具有代表特色的主要有姑娘追、叼羊、賽馬和馬上摔跤等,這些活動一般都在喜慶日集體進行。 姑娘追 姑娘追是哈薩克族男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