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哈薩克族還處於宗法封建社會階段。哈薩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水草豐美,天山山麓和阿爾泰山南坡還是中國五大牧場之一。在特定的地
哈薩克古老的民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這與他們長期遊牧生活密不可分,是一種抒情的肢體語言,當我們瞭解了他們的生活,就會體會到民間舞深層的內涵,同時會為他們感到自豪。哈
自從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後,與之相聯繫而形成的禁忌很多,最主要的是:忌食豬肉和非宰殺而死亡的牲畜肉,忌食一切動物的血。牲畜一般要由男性宰殺。吃飯時,不能把整個囊拿
翠綠如毯的新疆那拉提草原九日迎來一件喜事,二十四歲的哈薩克族男青年別克要迎娶二十二歲的帕麗旦。 那拉提草原上生活著一點五萬餘哈薩克族牧民,被稱為是「哈薩克族人口最多
哈薩克人的喪葬儀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蘭教的儀禮進行的。人死之後臉朝西安放,綁住下巴頦,用洗淨的布遮蓋臉面,用圍帳將遺體圍擋起來。遺體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親點燈守
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13世紀上半葉,成吉思汗
哈薩克人把熱情洋溢地接待來客做為祖先的優良傳統保留至今。 哈薩克人把客人分為「偶然來客、專程來客、特邀來客」三種。哈薩克人無論對那一種來客都一視同仁,熱情招待。過路
新疆的哈薩克人自古以來就有傳遞信息的習俗。哈薩克族人相互見面除了一連串的問候之外,還要相互傳遞所見所聞的信息,或是委託傳遞消息。這種傳統的習俗,使牧區居民之間保持
據介紹,去年夏天,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新疆博物館等單位的專家,組成了一個聯合考察隊,對新疆青河縣境內的古代人文遺跡進行考察。在
在過去,哈薩克人的婚姻大多數是由父母包辦的,屬明顯的買賣婚姻。締結婚姻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財禮的多少,在過去的哈薩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美麗的姑娘值八十匹駿馬,一
哈薩克族主要分佈在中國新疆北部。他們大部分從事畜牧業,除了少數經營農業已經定居外,絕大多數都是按季節轉移牧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哈薩克族牧生活。 牧生活。哈薩克族的
英勇的哈薩克族人,有一種傳統的馬上遊戲——叼羊。據說,這種遊戲最早是從阿爾泰一帶發展起來的。如今,所有的哈薩克族牧民,仍然把它繼承了下來。叼羊,不僅是哈薩克族牧民
新疆哈薩克族鐵爾麥藝術是哈薩克族曲藝形式的一種,「鐵爾麥」意為「擷取精華」、「集粹」,是哈薩克族諺語、格言、詩歌或其它文藝作品中擷取精華,配以曲調演唱的一種「勸喻
手抓羊肉 用新疆人的說法,新疆羊「吃的是中草藥,喝的是礦泉水,走的是金光道」。新疆是全國最大的黃金產區,天山南北水草豐美,高山上冰雪融化,形成條條河流。這裡的羊肉,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其音樂很有特色,樂器種類和樂曲形式也相當豐富。「冬不拉」為彈奏樂器,是哈薩克族民間最流行的傳統樂器,分為高、中、低等十幾種。冬不拉易學
古老的草原遊牧民族 天山雪水潺潺的流水滋潤著廣袤的草原,在山谷間哈薩克人的馬踏之聲以同樣的節奏延續了兩千多年。從古絲綢之路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庫爾干,到古絲綢之路南北道
這是哈薩克族人歷史中最新的一頁,這一頁紙上是一些普通人平凡的生活,它記錄著哈薩克族通向未來的腳步。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東南邊緣遼闊的草場上,13歲的哈薩克少年烏森別克
阿肯彈唱,大體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布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哈薩克族的宗法社會制度,生產方式的演變,階
「納吾魯孜」來自波斯語,是「年頭或元旦」的意思。也就是說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出街來臨。納吾魯孜節,即哈薩克族春節,「納吾魯孜節」哈薩克語為「辭
鷹獵,又稱雕獵,是新疆少數民族一種獨特的狩獵式。許多到過新疆的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裡對鷹獵作了記載。如椿園在《西域聞見錄》中寫道:「回民喜食畜雕,少饒裕皆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