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斯坦」是哈薩克族一種古老的民間長篇說唱形式,被稱為哈薩克族歷史的「活化石」。今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達斯坦」原意為敘事長詩,約9世紀到10世
日常食俗 哈薩克族的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粿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麵、那仁等,
和許多人一樣,記者對哈薩克圖案的理解,只是些看不懂的符號。在採訪路上,記者還對這個選題的正確與否心存疑慮,但當走進這一民族圖案藝術時,才真正感受到它的美麗與繽紛。
由於哈薩克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為了適應遊牧生活的需要,他們的先祖創造了一種造型別緻,具有民族風格的建築——氈房。 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適宜於春、夏、秋季轉場搬遷的
模擬生產勞動,反應民族生活風貌 哈薩克族人民的日常勞動和生產生活等各種活動,都能在哈薩克族舞蹈中得到很好的體現。許多舞蹈中的精彩動作都是由模擬群眾生產勞動中的某一情
哈薩克是整個突厥民族中最早接受伊斯蘭的,是第一批接穆聖(ALLAH與他同在)指示,來中亞大地的阿拉伯人(哈薩克人稱其為HOJA,並把定居下來的這部分阿拉伯人很科學地編入了哈薩克民族族
新疆的哈薩克人自古以來就有傳遞信息的習俗。哈薩克族人相互見面除了一連串的問候之外,還要相互傳遞所見所聞的信息,或是委託傳遞消息。這種傳統的習俗,使牧區居民之間保持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它廣泛流傳於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族居住區。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意為「黑色的走馬」。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
在過去,哈薩克人的婚姻大多數是由父母包辦的,屬明顯的買賣婚姻。締結婚姻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財禮的多少,在過去的哈薩克民間有這樣一句俗話「美麗的姑娘值八十匹駿馬,一
阿肯彈唱,大體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布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哈薩克族的宗法社會制度,生產方式的演變,階
法拉比 (870-950年) 法拉比是一位傑出的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通曉多種語言,在哲學、心理學、音樂、文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和人文學等領域均有非凡
哈薩克的禮儀即有濃郁的草原生活特點又有伊斯蘭教特色。哈薩克族的人生禮儀極富有遊牧文化特色。他們十分重視新生命的誕生。嬰兒出世後往往舉行三天慶祝活動,視為搖籃禮。哈
翠綠如毯的新疆那拉提草原九日迎來一件喜事,二十四歲的哈薩克族男青年別克要迎娶二十二歲的帕麗旦。 那拉提草原上生活著一點五萬餘哈薩克族牧民,被稱為是「哈薩克族人口最多
習俗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
鷹獵,又稱雕獵,是新疆少數民族一種獨特的狩獵式。許多到過新疆的清代文人都在自己的著作裡對鷹獵作了記載。如椿園在《西域聞見錄》中寫道:「回民喜食畜雕,少饒裕皆有雕,
薩克族的工藝是構成其遊牧文化的重要方面,形式主要有雕刻、刺繡和手工藝品。其中雕刻藝術相當精湛,哈薩克族在木床、搖籃、木箱、櫃子、桌子、木門和馬具,乃至樂器上無不施
新疆各民族民歌中,哈薩克族民歌和維吾爾族民歌是兩種最活躍的民間音樂。 我生活的伊犁就是哈薩克族自治州。哈薩克意思是「避難者」,他們祖先是兩漢時的烏孫、康居等部族。新
英勇的哈薩克族人,有一種傳統的馬上遊戲——叼羊。據說,這種遊戲最早是從阿爾泰一帶發展起來的。如今,所有的哈薩克族牧民,仍然把它繼承了下來。叼羊,不僅是哈薩克族牧民
鞦韆上,人被蕩起來,在空中飄來蕩去。近日,我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那拉提草原的「草原部落」旅遊景區看到了哈薩克族式的鞦韆,這個鞦韆由四根繩子組成,兩端分別是由三根木樁
那吾熱孜節:「那吾熱孜」哈薩克語為「辭舊迎新」之意,按照哈薩克族的古代曆法,這個節日表明新年春節來臨了,哈薩克族人民將從這一天開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熱孜月。這一天,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