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特色飲品有哪些 都是什麼特點

彝族的特色飲品有哪些 都是什麼特點

彝族的特色飲品有哪些 都是什麼特點

民族文化大全

彝族喜歡飲酒,「有酒便是宴」已成習慣。彝家酒諺云:「所木拉以以,諾木支幾以」(漢區茶為敬,彝區酒為尊)。酒,在彝族日常生活中佔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在涼山彝家,每當客人來到,無沏茶敬客之禮,卻有倒酒敬客之俗。每逢婚嫁,以視「酒足」為敬,「飯飽」則在其次,或幾乎沒有請客吃飯之說;每當喪葬時,講究送酒多者為最敬最孝;家支間、個人間發生打架鬥毆糾紛時,理虧方往往打(買)酒賠禮道歉,即可消除民事糾紛或雙方怨恨。從而酒在彝族山寨是最為重要的特色飲品。飲酒時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圍成一個圓圈,遞傳酒杯,依次飲用,所以稱作「轉轉酒」。彝家歷來好客,勸酒一片真誠,他們說:「地上沒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沒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沒有錯喝了的酒!」逢年過節,各家各戶的阿妹子會捧出一壇自家釀的美酒放在門前,插上幾枝錦竹或麥桿,凡從門口路過的人都會被熱情相邀,用竹竿咂吸幾口。因此,轉轉酒、稈稈酒、壇罈酒自然彝族酒文化的象徵。

稈稈酒

彝族的傳統酒類是稈稈酒。稈稈酒用罈子盛裝,飲用時,用細竹稈插入壇中吸飲或用它接入酒杯飲用。稈稈酒以其吸飲工具而得名。稈稈酒因用罈子盛裝,故以「壇」作為計數單位,現在有以瓶裝的一瓶酒也稱為一「壇」酒。

飲用稈稈酒最為特別的部分是用稈稈飲用。稈稈多用黃筆直製成,筆直節用燒紅的細鐵絲烙通。喝稈稈酒的又一特色是採用薩瑪(刻度、標記)制度。即在一竹片上鑽一個小眼,插入一根小竹條,喝酒時,將竹片橫放在酒罈口,小竹條朝下,即成薩瑪(相當於一杯酒)。

稈稈酒屬水酒類,酒度低,一般在20°~30°之間,酒味醇香濃甜,老少皆宜,一年四季都適合飲用。每次喝時,將水倒入壇中與酒混合,水倒至與壇口平。喝酒者須用稈稈喝酒,直至薩瑪的小竹條完全露出,做為敬了一個薩瑪。再加滿水,第二位飲者也須將薩瑪小竹條喝得完全露出。如此反得,直至酒味淡如水。一壇大的稈稈酒可以喝好幾天,一般過年泡一壇稈稈酒足矣。稈稈酒的製作方法(以高梁為例),是將高梁放入意思子蒸熟,倒入一大盆內,加入酒藥和勻後蓋嚴使之發酵。過兩三天後將發酵好的高梁放入壇中,倒入1斤白酒(燒酒),密封壇口,並用泥漿(現多用水泥)糊緊壇口存放。存放時間越長越好,一般以半年為最短期限。飲用前數小時,打開封口,倒入冷開水,使酒和水交融在一起,便可飲用。由於飲用前加涼開水方可飲用,故說稈稈酒屬水酒類。用大麥、玉米等釀製稈稈酒的方法與此相同。

壇罈酒

每當歲時喜慶,彝家人每家每戶都要各自釀造一壇醇美甘甜的壇罈酒。壇罈酒是用蕎麥、高梁、小麥、平方米等糧食作物精釀而成的,它以酒味醇美甘甜受到人們的喜愛。據說,昔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行軍至彝寨,好客的勻老兄弟曾邀請他痛飲壇罈酒,以示慰勞。石達開在開懷暢飲席間賦詩助興,留下了「千顆明珠一盞收,英雄到此也低頭,五嶽抱住擎天柱,一飲長江水倒流」的讚美佳句,至今仍在彝族民間流傳。壇罈酒的釀遷方法是,先將五穀雜糧煮後,涼至適當溫度時拌上酒麴,裝入酒罈內密封好。飲前起蓋,加入涼開水,插一細竹稈到壇裡,飲時手握竹稈低頭彎腰吸飲。喝盡再往壇裡加涼開水,待一至於天後便又可飲用。壇罈酒是流傳已久、極富地方風味的佳飲。

罐罐茶

罐罐茶又名「炕茶」或「烤茶」。每當早晨起來外出幹活之前,居住在雲南、貴州和廣西的彝族人民都有喝上幾杯罐罐茶的習慣。

彝族的罐罐茶與一般的沖泡茶不同。泡製方法是先將火燒開備用,然後將陶制的小罐置放炭火上燒燙,放入茶葉,不停地抖,晃動小罐直至茶葉烤黃,散發出濃濃的茶葉香味時,再將開水倒進罐內,聽到「哧」的一聲,泡沫立即上升到罐口,此時,將茶罐迅速移離火塘,稍待茶葉沉澱,便可倒入小茶杯飲用。早晨喝夠了罐罐茶,外出幹活或四處奔波,總讓人感到喉潤神爽,沒有口乾舌燥之感。這種茶以其味香汁釅以及獨特的提神祛毒、解渴清熱的功效而讓彝家人情有獨鍾。

三七茶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我國盛產三七的地方。蓼工居住在這裡的阿扎彝族人民,祖祖輩輩以種植三七為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對三七的功效和特性有很深的認識,並以三七為主原料,創製出多種三七藥品和飲用食品,三七茶便是其中之一。

三七茶用三七的花、葉、莖製作而成的。每當三七花開後,當地的彝家人便將其花、葉、葉莖採下來曬乾,用科學的方法精製後,入袋銷售。現在三七泡茶、三七花茶已遠銷海內外,深受人們的歡迎。飲用三七茶時,將茶(連小紙袋)投入杯內,沖放沸水浸泡。泡開的三七茶水甭徹碧綠,端杯品味,則回味甘美,清新爽口。長期飲用三七茶,能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是難得的保健飲料佳品。

相關內容: 彝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