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蹈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腳”有什麼特色

彝族舞蹈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腳”有什麼特色

彝族舞蹈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腳”有什麼特色

民族文化大全

普洱彝族歌舞「三跺腳」跳起黃灰做得藥

「三跺腳」是彝族最具特色的歌舞藝術活動。雲南省普洱地區彝族聚居較多,一句「跳起黃灰做得藥」的唱詞,充分說明了這一歌舞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特定地位和文化內涵。

三跺腳又叫「跳蘆笙」、「跳三弦」、「三腳歌」、「跳歌」。是廣泛盛行于思普地區,尤其是廣大農村,深受各族群眾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逢年過節,或遇重大喜事都要跳三跺腳。

每年農曆七月中旬,主糧水稻和玉米成熟,人們選個吉日,從自家各塊田地中採回最先成熟的一些穀物,放在爐鍋裡溫火烤乾,去殼做成米,再與老米混合做飯,願望年年青黃相接甚至有餘。新飯和豐盛的菜餚做好後,先祭獻天、地、田公地母及各位神靈,祈求保佑糧食豐收。

然後是養狗的人家讓狗先吃,當天是狗在一年中享受待遇最好的。傳說五穀種子最先是狗尾巴帶來的,加上狗又忠心耿耿地為人們看家護院,所以先讓它吃第一碗新糧。接著就是親戚朋友、鄰居聚在一起享用盛宴。酒足飯飽,歌頭彈起三弦、吹起笙和簫,擺開場子,不一會兒,跳歌的人陸續聞聲趕來,聚集在院子裡,一直跳到深夜,每人喝上兩大碗主人款待的「白酒水」才又陸續離去。這就是「吃新」。

彝家的新房跟漢族的一樣,中間是堂屋,「進新」時,先請彝寨裡德高望重或專門從事主持這項活動的人按規矩備齊活動所需器具和供品,在堂屋做好各項佈置,帶領主人上香、行叩拜禮,主持人高喊祝願、祈福的口頭對聯,叫「說吉慶」,旁人接著重複結尾三個字,叫「打和聲」。

當喇叭聲、炮聲再次響起時,開始進入下一個程序,事先組織好的一隊人馬各自就位,打頭的是主持人,一般為懂禮儀的彝族長輩,他一手端淨水碗,一手舞著香柏枝葉,用柏枝蘸淨水朝著東南西北各個方向揮灑,口中連說帶唱,後面的依次是彈三弦和吹笛子的各二名交叉排列,吹蘆笙的一名,吹樹葉的一名,還有一名手捧稻穗,最後一名則是年輕力壯的漢子,他雙手抱住一個裝滿「白米酒」的大罈子。

有時也會有幾個其它配角,他們在院子裡擺弄陣勢,先慢步起跳,吹拉彈湊聲也較緩和,步伐不斷加快,樂聲加急,在院子裡變換著花樣轉了幾圈就往堂屋跳進去,在堂屋裡跳得越來越劇烈,只到所有人都滿頭大汗,特別是那個抱著五、六十斤重的大酒罈的人更是早已氣喘吁吁,汗流浹背,這時方才停下,圍住白米酒罈,把整壇白米酒吃個精光,然後帶著醉意,慶功似的大聲喝彩、談笑。

「吃新」和「進新」雖是彝家人世代相傳的風俗習慣,但從中反映出「三跺腳」這種民族民間歌舞形式的神聖地位和無以替代的作用,彝族祖先在艱苦的歷史歲月中繁衍生息,跟大自然作鬥爭,歷盡千辛萬苦,但始終不變的是一顆時刻樂觀向上的心。解放前,彝族人因處於與漢人不平等的地位,生產方式陳舊落後,加之受種族歧視和排擠,大多數人生活漂泊不定,家庭貧窮,住房簡陋,但他們以苦為樂,沒有自卑,沒有怨天尤人,他們用吹、彈、唱、跳來表現自己閒適、自得的生活,表達征服自然、獲得生存的自豪感、成就感,從中也體現著一種「低調做人」、「知足常樂」的處世思想;

同時,彝家人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和嚮往仍然是執著和自信的,他們還是以歡歌曼舞顯現出自己的堅定信念。所以,「三跺腳」伴隨著彝家人與天地同樂,與日月共存,伴隨彝族兒女一起走進了今天的繁榮。

彝族民間傳說龍神是掌管降雨和水的。若是人們好生侍奉他,他就保佑當地雨水調勻,無災無難,五穀豐登;若要對他敬奉不周或觸犯了他,他就會讓旱季乾旱無雨,河流乾涸,水源枯竭,致人和動物飲水困難,莊稼作物得不到灌溉,草木枯萎,人們遭受瘟疫折磨。到了雨季,又是狂風暴雨不斷,致使河水暴漲,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接踵而至,房屋、田地、人畜、動植物等被捲走、沖毀或掩埋,受災場面慘不忍睹。

所以彝族要祭龍。祭龍的時候也要跳「三跺腳」。祭龍的日子,凌晨一點,畢摩誦完經,便牽來一隻羊,圍著神壇轉了一圈就將它殺了,把羊頭放在神台上,羊身放在台下,就連羊腸都放到台前敬神靈。接著是主人按畢摩的指示進行三叩九拜。

扶龍神是最後一個環節,只見一個人畫了個大花臉出來,仔細看有點像畫中的龍紋。當畢摩嘴裡念了些咒語後,那個人作叩拜之禮,立即像喝醉酒似的胡亂蹦跳,有人說:「龍神要來了。」事先組織好的一班人各理其事、各司其職,吹、拉、彈、唱一齊來,跳起「三跺腳」。那個花臉暈暈乎乎,似睡非睡,一下子這邊倒,一會兒又朝那邊倒,跳歌的人伴著音樂、跟隨他晃悠,每當他快倒下時,最近的人趕忙扶住,因為這龍神是不能倒的,倒了就不吉利了。

彝民用歌舞「三跺腳」祭拜龍神,是人們征服自然、克服各種自然災害的信心和願望的寄托。時至今日,部分地區仍然還在舉行祭龍神活動或「跳關龍」。

彝族的火把節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顧名思義,「火把節」必然跟「火」有關,因彝族人嚮往光明,崇拜「火」,他們認為「火為他們帶來了幸福」。節日那天,彝寨的人們積極做好各項籌備工作,按傳統習俗舉行了特定的儀式,到夜晚,整個寨子的人集中在一塊兒,在廣場上生起幾堆火焰高數米的篝火,大伙圍著篝火,彈起三弦,吹起簫和笙,手拉手地唱起山歌,跳起「三跺腳」,無論男女老少,都那麼開心,那麼自然、大方,他們唱啊,跳啊,篝火不熄,歌舞不止,歡喜得忘了回家,有的歡騰到凌晨,有的甚至通宵達旦。

節日的喜慶和狂歡,大都蘊含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有的是為紀念拯救人類或為人類或某個部落、氏族立下汗馬功勞,給人們帶來幸福生活、深得世人崇敬的人,有的是為祭拜為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的日月星辰,有的是為了流傳在民族繁衍、演化和不斷進步中所發生的具有突破性的重大事件。彝族同胞用歌舞「三跺腳」慶祝火把節,那也是在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感恩。

「跳起黃灰做得藥」,這雖然只是一句唱詞,跳起的黃灰也不一定能做藥,但彝族的「三跺腳」這一歌舞形式歷史悠久,覆蓋範圍廣,對民族民間文化和社會諸多方面有著積極的影響。從歷史的角度看,它是彝族發展演變歷程的縮影;在藝術價值上分析,這種歌舞形式是獨具民族風格、傳承久遠而永不褪色的傳統藝術;究其社會功用,從彝族民間的娛樂圈到喜慶場合,再到莊重的儀式、慶典、祭拜活動,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彝族歌舞「三跺腳」自起源及整個發展演變過程直到今天乃至將來,始終包含著極其廣泛、豐富而深遠的文化內涵。

相關內容: 彝族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民族文化大全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