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堯臣《魯山山行》: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梅堯臣《魯山山行》: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梅堯臣《魯山山行》: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古代典籍

梅堯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聖俞,世稱宛陵先生,漢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人。北宋官員、現實主義詩人,給事中梅詢從子。梅堯臣少即能詩,與蘇舜欽齊名,時號「蘇梅」,又與歐陽修並稱「歐梅」。為詩主張寫實,反對西昆體,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譽為宋詩的「開山祖師」。曾參與編撰《新唐書》,並為《孫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詩小傳》等。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梅堯臣的《魯山山行》,一起來看看吧!

魯山山行

梅堯臣〔宋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山路崎嶇,對於貪圖安逸,怯於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麼樂趣。山野荒寂,對於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麼美感和詩意。

首聯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復低」,這當然是「山行」所見。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 「山行」所感。首聯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進一步寫「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復低」;「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行走,也繼續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徑」而曰「幽」,「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霜落」則「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係,正是為了表現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閒適,野趣盎然。

尾聯「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讓人感覺餘味無窮。杜牧的「白雲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裡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雲浮動,也不見人家;於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雲外傳來一聲雞叫,彷彿是有意回答詩人的提問:「這裡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雲聞雞的神態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相關內容: 梅堯臣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