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蕭德言所作的《詠舞》,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蘇軾評價王維詩歌時候曾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非常明確地指出詩歌與繪畫兩者之間密切的聯繫。其實,詩歌不僅與繪畫有著關聯,而且還與舞蹈、音樂也有著緊密的聯繫。它們相互切入、相互滲透,共同為我們創造美的藝術並帶來美的享受。
杜甫的名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來自於童年一次偶然地觀看劍器舞的經歷,多年之後仍然勾起藏匿於其記憶深處的畫面,從而寫出這首詩歌。可見,當年的那次劍舞是多麼的精彩,即使過去這麼長時間,彷彿依舊停留在杜甫的腦海裡,形象鮮明時時迴盪勾人念想。
蕭德言(557-654),字文行,南蘭陵(今常州西北)人,後落籍長安。南朝陳亡入隋,授校書郎;隋亡投唐,除著作郎兼弘文館學士,曾為唐高宗授經講業。其詩《全唐詩》僅錄一首,蓋因其喜文之故,尤精研《春秋左氏傳》。晚年志於著書,相傳《群書治要》皆為其一人之功,唐太宗甚愛讀之。
《詠舞》
[唐]蕭德言
低身鏘玉珮,
舉袖拂羅衣。
對簷疑燕起,
映雪似花飛。
作為一首吟詠歌舞的小詩,詩人技巧靈活,面對莫大一場歌舞盛事,僅是截取一段運動著的現實場景為我們表現出來,盡顯其高明手法。
首句「低身鏘玉珮」,是對舞蹈動作的描繪,當舞者表演時候,每當身子低下之際,就會引動身上佩戴的裝飾玉品,從而發出陣陣清脆的響聲。鏘,原指鳳凰鳴聲,語出《左傳》:「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此處,用來形容金玉相擊時所發出的聲音。玉珮,裝飾物品,魏晉之前,男女皆喜佩戴以顯美德;魏晉之後,多作女性飾品,遂稱「環珮」,逐漸演變為女性代稱之一。「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將翱將翔,佩玉將將」(《詩經·鄭風·有女同車》),優美如斯,浮想聯翩。句中將將即鏘鏘。
次句「舉袖拂羅衣」,繼續寫舞者,當她揮動雲袖的時候,牽動身上絲織的舞衣,隨風上下翻飛,虛無縹緲極了。羅衣,絲織輕軟的衣服,如「羅衣飄颻,組綺繽紛」(漢·邊讓《章華賦》),又如三國魏曹植所寫:「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美女篇》)。都與飄飄牽連,言其輕盈,道其輕靈。當然,也有沉重的一方面,杜甫曾寫:「萬里秋風吹錦水 ,誰家別淚溼羅衣?」(《黃草》),不過,這裡的「沉重」卻是羅衣被離別的淚水打濕之後的負重。
詩人在這兩個句子裡,詳細地描寫舞者現場表演時候的具體情景。一俯一仰之間,神態畢肖,活靈活現,場景清晰,畫面層次感極為精彩豐富。這兩句詩是基於現實目睹所見而來,屬於寫實,始終忠於現場,如工筆畫般,所以不浮誇,有點兒質樸無華的意思。詩人這般描寫,只是為了引出最後兩句,好比拋磚引玉。
末尾兩句「對簷疑燕起,映雪似花飛」,詩人放飛思想脫離實際,進入想像的世界,開始變得歡欣。對著房簷的時候,讓人懷疑是有燕子在空中輕快旋舞,映襯著落雪的時候,令人感覺好似看見朵朵花兒飄飛。句中「疑燕起」,乃用雙關,明說簷下燕,實指漢宮趙飛燕的故事。「掌上飛燕」,俱言舞姿輕盈優美。如果說最開始之時的工筆寫實,是踏實的莊稼漢子,那麼到了這末尾兩句就純粹成為大寫意,是活潑的嬌小女子。
本詩發揮絕句短小精悍的特色,徹底刪除多餘字詞,前兩句緊緊抓住現實場景,用兩個有限的動作來突出舞者優美的舞姿,「鏘」而聞其有聲,「拂」而視其有色,可謂是有聲有色,聲色皆全。正因如此,詩人目迷五色之際,便在最後兩句結合現狀展開想像,妙用譬喻,巧使雙關,把舞者超然舞技的形象給刻畫的更加生動。古人有「活色生香」一詞,拿來此處使用,應該是十分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