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績所作的《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士》,是對友人的問候

王績所作的《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士》,是對友人的問候

王績所作的《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士》,是對友人的問候

古代典籍

王績,字無功,因隱居東皋,自號東皋子,唐代初期詩人,是被後世公認的五言律詩的奠基人,為開創唐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績所作的《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士》吧。

唱和詩作為古詩裡的明星,「出道」的歷史還是有些悠久的。這裡需要提到成語「一唱一和」,它的原意本來是指唱歌之時一個先行開唱,一個隨聲附和。「叔兮伯兮,倡予和女」(《詩經·鄭風·蘀兮》),(「女」通「汝」)。最開始用來形容兩個人感情相通,現在則比喻兩個人互相配合默契,能夠通過無形中的舉動來達到相互呼應。隨後則演變為詩詞酬答,「句法有正有奇,有呼有應;呼應者一唱一和,律呂相宜以成文也」(陳叔方《穎川語小》),便是指此。

唱和詩的發展,當然有其過程,畢竟什麼事都不可以一蹴而就。這一點,古人在研究的時候,早就發現了其中的規律,並且一一給予記載。「唐詩賡和,有次韻(先後無易),有依韻(同在一韻),有用韻(用彼韻不必次),吏部和皇甫《陸渾山火》是也,今人多不曉」(宋·劉攽《中山詩話》)。此處「賡和」,就是指續用他人原韻或題意唱和。

唱和者之間的關係,說起來比較複雜,其實區分出來卻又十分簡單。其中不僅有朝臣,「德宗以天下平,貞元四年九月,詔群臣宴曲江,自為詩,敕宰相擇文人賡和」(《新唐書·劉太真傳》);有親朋好友,「蘇東坡與僧佛印、妓琴操,每相往來,飲酒賡和」(清·褚人獲《堅瓠二集》);有情侶,「雲英,你是裙衩女流之輩,何故賡和他人詞章?豈不出醜」(明·李唐賓《梧桐葉》第一折);而且還有後人對前人的。這種穿越前塵往事數百上千年的雅趣,至今看來仍是令人感慨不已。這大約就是文化傳承的魅力所在。

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除了愛喝酒這個「主業」之外,並且還把寫詩這個「副業」也操練得格外順溜,一不經意間成為了「五言律詩」的奠基人。這當然屬於個人的「異能」,其他人輕易羨慕不來。愛喝酒的人在交際上都有自己的一套,王績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對於唱和詩,他也難免會寫上數首,皆為聊表心意。今天我們來看一看,他和一位姓辛的學士之間的唱和詩,到底有什麼特色。

《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士》

[唐]王績

遇坎聊知止,

逢風或未歸。

孤根何處斷,

輕葉強能飛。

我們先看詩題,在收入《全唐詩》裡時,題目為《建德破後入長安詠秋蓬示辛學士》,前面還有四個字「建德破後」。由此可以得知,此詩寫作時間大約在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後,隋末起義首領竇建德被李世民率兵擊敗,俘虜之後被押往長安,然後遭到殺害。前面我們欣賞過詩人孔德紹的《落葉》詩作,並因此知道他當時投靠的就是竇建德,在兵敗最後也一同被李世民所斬殺。

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中心黃色,葉似柳葉,籽實有毛。秋天枯萎,拔地而起,風捲則飛,故又被人稱作「飛蓬」、「秋蓬」。「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李白《送友人》),古人常常以此來形容人生孤苦無依,漂泊不定。如此以來,我們便可以清楚了王績的意圖,是通過吟詠秋蓬來表達對友人的關懷與問候。

詩人在開頭兩句直接入題,描寫秋蓬遇風時的困境及其遭際。「遇坎聊知止,逢風或未歸」,秋風漸起,孤蓬翻飛,遇到溝坎就停止不能前進,遭逢勁風就無法得知去向,可謂是「孤蓬萬里征」。坎,《易》卦名,「乘流則逝,得坎則止」(賈誼《鵬鳥賦》)。這裡,詩人似乎輕描淡寫,只是描寫眼前看到景象,實際上則暗暗點出友人現在所面對的各種現實,以及對其後來人生道路上的不確定性產生出來的擔憂。

接下來兩句,詩人既是對秋蓬所處困境的正面寫照,更是傳遞著對友人的真切關懷。「孤根何處斷,輕葉強能飛」,秋蓬的根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斷裂開來,從此沒有了根腳沒有了居所,秋風吹過就能逼迫它飛揚起來,最終不知將要落腳何處。「孤根」不僅是說秋蓬的根少,更是指代友人自身根腳太淺,沒有人能夠照應。人生無常,命運反覆,詩人自己亦是前朝舊臣,此時所表現出來的真摯情感,既是對友人的問候,也是在抒發自己內心難以排遣的憂愁。有點兒「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淒涼感覺。

詩人王績的朋友辛學士,現在已經沒有資料流傳下來。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在歷史變幻莫測的煙雲裡,多少小人物皆是大漠之沙而已。一滴露珠,誰又會去關心他的墜落與否?所以,在我們短暫的生涯中,與其去費盡心機爭名奪利,不如用心關愛身邊的每一個親人。愛是永恆,才是永遠不能忘記的!

《答王績》

[唐]辛學士

托根雖異所,

飄葉早相依。

因風若有便,

更共入雲飛。

這首詩,原題當是《答王無功入長安詠秋蓬見示》,只不過在收錄入《萬首唐人絕句》的時候,被刪改後才變得如此簡單。這是後來編輯者的通病,大約是為了刻錄雕版時候的方便,也是為了方便更加流傳的緣故。

想來當時,當身處逆境的辛學士接到好友王績的詩作,一定是感慨萬千,莫名欣悅。「托根雖異所,飄葉早相依」,斷根飛蓬雖然來到陌生的地方,可是飄落的葉子卻和它緊緊相隨相伴,所謂「落葉歸根」大抵如此。明顯是借描繪秋蓬的根和葉,來比擬自身當下狀況,根雖移動,但葉仍伴隨,一切並沒有那麼的不堪。既是對友人關懷的回答,也是另類對自己的鼓勵,向友人說明沒有被殘酷的現實所打敗。

在這裡,詩人的內心仍是積極向上的。「因風若有便,更共入雲飛」,如果有可能,當因利乘便,牢牢地抓住機會,順風趁勢起飛,直上雲霄九天。讀這兩句,不由讓人想到「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秋詞》),還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相似的良好心態,都同樣帶給讀者一種樂觀的景象。而這種豁達的心情,卻是無論如何也裝不出來的。

王績和辛學士這兩首唱和詩,我們回頭仔細考量一下,就會發現在他們詠物的平淡背後,並沒有大肆張揚地使用什麼技巧,僅僅只是抓住所吟詠對像「秋蓬」的形象特徵,更多的是專注於物象所能夠傳達出來的內在情感。另外,雖然是相同的吟詠物象,可是卻又因為作者所抒發情感的不同,最終落筆的角度也相應地產生了很大的偏差。比如「秋蓬」的斷根與飄飛,王績藉以表達自己對友人的關懷和擔憂,而辛學士則以此安撫朋友的擔心,同時傳遞出絕不向命運妥協,與現實奮鬥到底的精神。

我們知道,詠物詩作所要求的,並非描寫逼真,這僅僅只是其中的一項罷了。「其標格高下,猶畫之有匠作,有士氣;征故實,寫色澤,廣比譬,雖極鏤繪之工,皆匠氣也」(清·王夫之《姜齋詩話》)。說到底,詩人們在吟詠事物中所追求的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絕不局限在對物象本身的傳神臨摹。某種意義上,前者往往比後者顯得更為重要,正如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說:「詠物隱然只是詠懷,蓋個中有我也。」反觀王績和辛學士的唱和詩,都很好地達到「個中有我」、「物我兩忘」的標準,很是難得。

相關內容: 王績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