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作為傳世名畫,它的版本還是很多的,最為出名的就是張擇端版本的和仇英版本的。同為最出名的,二者之間的不同點還是很明顯的。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作者身份不同,創作動機不同
比較畫家的身份,張擇端本是一儒生,進京後努力考取功名未果,轉而學畫。因此,他是介於儒生和藝匠之間的階層。而明本仇英(款)的作者是明代中後期生活在蘇州一帶的工匠畫家。他們的繪畫動機與當時的社會需求特別是市民的收藏雅好緊密相連,這也是城市藝匠畫家賴以生存的客觀條件和物質基礎。所以,兩者的創作動機不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對統治者的警示——所謂盛世警言也;而明本畫卷則注重營造繁華、喜慶等氣氛。
2、畫作長度不同,描繪內容不同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長5.29米,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比宋本要長一倍,長9.87米,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採用青綠重設色方式,畫中人物超過2000位,描繪明代江南社會的城鄉人民生活實景,表現了熱鬧紛擾的市井生活和民俗風情,場面宏大,氣勢雄偉。
3、描繪氛圍不同,描寫景致不同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畫到城內的清淨處而止;而明本畫卷則將畫中的商貿大道畫到了盡頭,增繪了後半段:面對這條大道的北宋皇家御園金明池(俗稱西湖),那裡正舉行每年三月三日的龍舟競渡,皇家每年只在此日允許百姓入園觀賞。明本仇英(款)淡化了清明節的氣氛,增添了更多喜慶和享樂的節目,這是與張擇端版本區別較大的地方之一。
4、畫作的感情基調不同,創作主題不同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張擇端畫的時間段為學術界通常認為的清明節,空間是從開封近郊到運河兩岸再到開封城內的世俗生活,卷中人物大多是圍繞清明節這一天的祭掃、聚會、商貿等活動展開的,沒有鮮明的喜慶色彩,且在卷首出現了荒寒、清曠的意味,為全卷定下了感情基調。
而明本仇英(款)中所有的景象和人物幾乎都被蘇州化了,石拱橋替換了木拱橋,街邊建築都是江南民居,設色青旅,情節喜慶。上墳祭祀、售賣紙馬等活動不復出現,而代之以牧童吹笛、兒童嬉戲、鄉民看戲……甚至出現了嫁娶等不可能在清明節出現的喜慶之事,使全卷變成了一個喜慶之日和盛大的商貿佳節。出現這種變化,主要是欣賞對像發生了變化,他們追求享樂的審美需求,這種需求被大大地商業化了,最終導致了「清明上河」的主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相關內容: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