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時代巨變中的史家傳承

百年時代巨變中的史家傳承

百年時代巨變中的史家傳承

國學小知識

晚清七十年,依照李鴻章的判斷,實乃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應對這個大變局,不僅要從中國看世界,還要從世界看中國。從農業到工業,從皇權到民權,

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領域,都要求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並不自晚清始,高王凌先生看來,乾隆年間的諸種舉措,其實,已經與世界有著同步現象。此種看法,無疑具有顛覆性。

很長時間以來,約定俗成:中國是被拉入近代化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專制的皇權制度、文字獄導致的思想禁錮、四億人口的巨大壓力,一直被認定為束縛中國進步的四根繩索。暫且不論,中國近代化的起步,究竟是乾隆年間還是道光年間,究竟是被動的還是主動。

按照梁任公的說法,晚清所開啟器物—制度—文化的嬗變,晚清民國和新中國,百年中國,改朝換代,革故鼎新。這裡面,史家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必然構築屬於自己時代的「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百年中國,五代史家,交相輝映,異彩紛呈。梁啟超、羅振玉、王國維實為中國新史學的開山,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陳垣、柳詒徵、呂思勉、陳寅恪、胡適、郭沫若、顧頡剛、錢穆、傅斯年,發凡起例,蔚然大觀;季羨林、何茲全、週一良,第三代承前啟後,薪火相傳;章開沅、張廣達、張光直、李學勤,艱難時世,刮垢磨光;李零、高王凌、閻步克、高華,運交華蓋,孜孜矻矻,可為第五代之標桿。

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思潮與流派,是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謝保成和王學典兩位先生,長期耕耘,多有創獲。侯雲灝博士在《20世紀中國史學思潮與變革》一書中,分為新史學派、古史辨派、南高派、考古派、國粹派、食貨派、守舊派、史料學派、生機史官派、生物史官派、戰國策派、馬克思主義學派,共計十二派。失之瑣碎,將錢穆先生視為「守舊派」,對老先生不具同情的理解與溫情的敬意。

1987年,唐德剛先生,發表演講,當今具有世界地位的中國史學,大致有三大主流。第一是從往古司馬遷到今日錢穆先生,這一脈相傳的中國傳統史學;第二則是馬克思主義史學派;第三派則是現代西方中國史學。

王爾敏先生在《20世紀非主流史家與史學》一書中,認為20世紀中國存在兩大主流史學派,俱創生於30年代前後。一個是科學主義史學派,傅斯年領導的史語所為大本營;馬克主義史學派,郭沫若、翦伯贊、呂振羽、範文瀾、侯外廬為領軍人物。

科學主義史學派,從表面看,承襲蘭克史學,其實,自有乾嘉學派「樸學」的內在理路,有著「漢學」的遺風;馬克主義史學派,並不僅僅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有著「宋學」的風味。

在「漢學」和「宋學」之間,有一個歷史的鐘擺。仔細思量,王國維、陳寅恪、呂思勉,一代史學巨擘,其實,並不固執一端,而是,慎思明辨,擇善而從,執其兩端,取其中庸,實為佳境。

秦暉先生,將「漢學」和「宋學」,轉換為「問題」與「主義」,精闢地指出:迴避「問題」的「主義」說教,是為空疏之學,缺乏「主義」的「問題」研究,可稱餖飣之學。空疏之學與餖飣之學今後像過去一樣仍會存在,但走出空疏化與餖飣化的「問題與主義」的討論無疑是中國思想界的希望。筆者以為,同樣是中國史學界的希望所在。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國學小知識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