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亂烽火加野蠻掠奪,致使百萬計的圓明園金石字畫等珍寶文物,被洗劫一空,流散四方。這不僅是歷史之殤,更是文明之慟。侵略者的暴行固然令人憤恨,守土者的無能何嘗不讓人傷懷。正確對待和爭取圓明園流失文物回歸,既需要愛國激情,更需要政府和國人的理性智慧。這不僅關乎尊嚴,更折射一個歷經磨難後崛起的民族應有的胸襟和氣度。
圓明園獸首:一場事先張揚的「拍賣秀」
在圓明園數以萬計的流失文物中,12只生肖銅獸首的藝術價值並不突出,但它們一旦被貼上「中國流失文物的象徵」,「愛國」,「回歸」等標籤,原本默默無聞的裝飾物,迅速升級為「國寶」,動輒在拍賣行以數百萬、過千萬的價格轉手成交,「國寶保衛戰」和「拍賣秀」隨之粉墨登場。
「獸首」怎樣撥動國人民族記憶中那根敏感的神經?「回歸」如何被貼上「愛國」的標籤?其中的台前幕後,頗為曲折而別有況味。對此,鑒藏家吳樹在其《誰在拍賣中國》一書中,曾有詳細披露。
相關內容: 水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