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詞風激昂豪邁,風流豪放,是南宋豪放派詞人的傑出代表。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辛棄疾所作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吧。
如果被問起對辛棄疾的第一印象,大部分的讀者都會認為:他是南宋豪放派著名詞人,很出名的一位抗金英雄,可惜人生太遺憾。若是深入瞭解辛棄疾就會知道:他是南宋最硬核的「古惑仔」,是男生心中的偶像,沙場點兵間意氣風發,劍拔弩張下破陣殺敵,是22歲就能以50:5萬人的絕對弱勢,夜闖敵軍大營成功手擒叛徒的少年將軍;他也是女生眼裡的柔情郎、心儀對象,曾寫下「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這樣柔情似水的詩句,惹人怦然心動。
辛棄疾出生在已經淪陷了的山東濟南,自幼親眼目睹同胞們是如何在金人統治下屈辱生活著。於是從小就立志要報效家國,天天鑽研兵法,勤練武術,苦讀文書,可以說,他真是天命所歸的將才。待到辛棄疾成年之後,參加了當地的抗金義軍,為收復宋朝的北方國土做了大量的工作。後來,由於北方抗金形勢發生了變化,辛棄疾率領一支義軍回到了南方。
到了南方之後,始終藏著一個收復北方失地的強烈願望,他天天盼望有朝一日帶著軍隊打過淮河去。還曾多次上書抗金北伐的建議,例如《美芹十論》、《九議》等,儘管這些建議很有用、很受好評,但當時的朝廷並不願意打仗,因為當時的皇宮貴族,朝臣官員全都沉迷於暫時的安樂,得過且過,怎麼也不願意發動戰爭,因此反應卻很冷淡。
現實真的是很殘酷啊,縱然辛棄疾有著出色的才幹,但他是「歸正人」(從金國歸附而來的宋人),南宋朝廷認為他並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人,加上他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惹得官場主和派的不滿,於是受到了排擠,頻繁被派往各地擔任轉運使、任地方官員,每一任官職短則幾個月,最長也不過兩年。因此,他在「不是被調任,就是在被調任的路上」的折騰中慢慢變老,他深感落寞,感歎歲月流逝,壯志難酬。
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棄疾任建康(今南京)通判(約略相當於副知州,也就是南京市副市長)。這一年,他已35歲,南歸已超10年,壯志依然難酬,胸中不免充滿鬱憤之氣。為了消愁解悶,他登上建康(南京)的賞心亭,面對大好河山,反而是無限感慨湧上心頭。於是寫下了《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捨,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辛棄疾說,遼闊的南國秋空千里冷落淒涼,江水向天邊流去,秋天更無邊無際。極目遙望遠處的山嶺,只引起我對國土淪落的憂愁和憤恨,那群山就像女人頭上的玉簪和螺髻。夕陽西下之時落日斜掛樓頭,孤雁悲啼聲裡遊子悲憤壓抑。我看完這寶刀,狠狠地把樓上的欄杆都拍遍了,也沒有人領會我現在登樓的心意。
辛棄疾說,不要說鱸魚肉度絲鮮美,秋風呼呼刮滿天,我不會像西晉的張季鷹,為貪吃家鄉美味而棄官?我也不會學求田問捨的許汜。只遺憾時光流逝,國家仍在風雨飄搖之中,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叫誰去請那些披紅著綠的歌女,來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淚!
這首詞的上片寫景兼抒情。
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作者總寫在賞心亭上看到的景色:氣象闊大,遼遠空曠。接著「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作者遠眺淪陷區美麗的山,心中卻有無限的憂愁和憤恨。接著「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三句,作者用自然景物來比喻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接著「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借用杜甫《後出塞》詩中「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和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中關於劉孟節的典故,表明壯志難酬的作者,心中有說不出來的抑鬱苦悶之氣,現在也只能借拍打欄干發洩出來了。
下片則是借典故直接言志。
開頭「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三句,作者借用了《晉書·張翰傳》的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作者借用這個典故,是拿張翰(季鷹)和自己作對比,季鷹有鄉可歸,而自己縱然相思無限,卻有鄉難歸,因為故鄉仍在金人的鐵蹄蹂躪之下呻吟。這個典故所抒發的主要就是這種有鄉難歸的苦痛。
接著「求田問捨,怕應羞見,劉郎才氣」三句,借用了《三國誌·陳登傳》裡的典故:許汜「求田問捨」,遭遇陳登的鄙視,又遭到了劉備的挖苦!辛棄疾用這個典故來說明,人要有遠大的志向,不應該在得過且過中度日。
接著「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三句,引用《世說新語·言語》中「樹猶如此」的典故:東晉著名將軍桓溫率軍北征,經過金城,見自己過去種的柳樹已長到幾圍粗,便感歎地說: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樹已長得這麼高大了,人怎麼能不老呢!辛棄疾借這個典故,抒發自己心裡的憂懼:隨著時光的流逝,自己年歲漸增,但國事飄搖,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夙願不能實現。
最後三句:「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寫作者自傷抱負不能實現,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歎。可以說,寫到了這裡,我們可以得出辛棄疾的複雜情感——懷念家鄉,報國無門,難遇知音等。
辛棄疾的這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境界闊大,氣魄雄渾,寄意遙遠,感慨深沉,不僅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這些內容,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完美地表達了出來,讓我們覺得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讓我們百讀不厭。
這首詞通過寫景和聯想將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層層展開主題,結構曲折而嚴謹。三個典故的連續使用,貼切精妙,天然渾成,字字含血,抒寫了作者恢復中原國土,統一祖國的抱負和願望無法實現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難酬、報國無門、抑鬱悲憤的苦悶心情,極大地表現了詞人誠摯無私的愛國情懷,不愧為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