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祖籍山西太原,生於河南新鄭(今屬鄭州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與李白、杜甫並稱的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白居易自幼聰慧,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學寫詩,在他16歲那年,因他的父親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就讓他到京城去見見世面,結交些名士。
那時,正是朱泚(cǐ)發動「涇原兵變」攻陷長安不久,長安作為大唐都城,自從「安史之亂」後,連年戰亂,到處鬧糧荒,長安米價飛漲,京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很不好過。
白居易到京城後,打聽到京城有一位名士叫顧況,他就帶著自己的文稿向顧況拜訪求教。
顧況是有點才氣,但是脾氣高傲,他看到一個乳臭未乾的小少年前來拜訪自己,心裡不禁有些輕視。
顧況看到這位少年遞來的名帖上寫著「白居易」三字時,就皺著眉頭打趣地說:「長安米貴,居之不易!"
但是,當顧況翻開白居易的文稿後,看到裡面的一首小詩《草》(即《賦得古原草送別》)時,不由肅然,他信口讀出聲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顧況讀罷,臉上露出興奮的神色,馬上站起來熱情地對白居易說:「剛才,我對你戲言『長安米貴,居之不易』,認為你在長安不容易長住。但是你能寫出這樣的好詩,我得改一下說法了,應該是『長安雖然米貴,但你居之甚易!』」
白居易得到名士顧況這樣的稱讚以後,名聲隨即在京城裡一傳十、十傳百,少年的白居易開始在長安城裡聲名大震。
幾年後,白居易考取進士,唐憲宗聽聞白居易的名氣,就讓他做了翰林學士,不久又讓他擔任了任左拾遺。
白居易雖然進入了仕途,但他可不是那種爭名奪利、向上級阿諛奉承的官僚,他在一面不斷創作大量反應社會現實的詩歌的同時,還一面在唐憲宗面前直言相諫,當面指出皇帝的錯誤,特別是反對讓宦官掌握兵權。
然而,白居易諫阻唐憲宗封宦官做統帥,令唐憲宗感到不快,他向宰相李絳抱怨說:「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無禮於朕,朕實難奈。」
李絳卻勸阻唐憲宗說,認為這是白居易的一片忠心,如果辦他的罪,只怕以後沒人敢說真話了,李絳也乘機勸諫唐憲宗廣開言路。
但是,沒多久,唐憲宗還是把白居易的左拾遺職務撤掉,改任京兆府戶部參軍。
白居易寫了很多詩歌,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現實的,比如《秦中吟》和《新樂府》詩集中,有的是揭露了宦官仗勢欺壓百姓的罪惡,有的是諷刺官僚們奢華的生活,有的是反映了百姓生活的痛苦遭遇。白居易因為這些詩文,也觸犯了不少掌權的大官僚和宦官,這些人對白居易充滿了嫉恨。
元和九年(814年),白居易在太子的東宮裡做了左贊善大夫。次年,宰相武元衡因主張強勢對抗割據的藩鎮勢力,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刺殺。
由於武元衡被刺案件有複雜的政治背景,朝廷裡的官僚誰也不敢聲張,只有白居易站了出來,首先向唐憲宗遞上了奏章,強烈要求緝拿兇手。
然而,令白居易沒想到的是,那些宦官和官僚們卻抓住這個機會,說白居易不是諫官,不該對朝廷大事亂做主張,批判白居易越職言事。
緊跟著,又有一批仇視白居易的官員造謠說:白居易的母親是因看花掉到井裡淹死的,而白居易居然還寫《賞花》、《新井篇》的詩,這不是大不孝嗎?
經過這樣羅織的罪名後,白居易終於被貶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當司馬去了。
白居易無辜被貶謫到江州是他一生的轉折點:在此之前,白居易是以「達則兼濟天下」為志,希望自己能對國家對人民做出有益的貢獻;而至此之後,白居易的行事漸漸轉向「窮則獨善其身」,雖然仍有關懷百姓的心,但在行動上卻已無過去的動力了。
所幸,白居易被貶謫到江州後,某一夜在江邊送友人,聽到江上傳來哀怨的琵琶聲,一番交談後,再結合自己的遭遇,為我們創作出了著名的敘事長詩——《琵琶行》。
後來,唐憲宗暴斃,唐穆宗繼位,穆宗十分欣賞白居易的文采,又詔令白居易回京城任職。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之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白居易極力請求外放,他又出任過杭州、蘇州刺史,在任上也做出一些對當地百姓有利的事。
白居易在仕途上的不順,他便把全部精力傾注到了詩歌創作中,他的一生共寫了二千八百多首詩,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錢塘湖春行》等,這些詩歌成為我國文學寶庫裡十分珍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