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少年游》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少年游》的原文是什麼?這首詩詞該如何賞析呢?

典籍問答

少年游1

蘇軾

潤州作2,代人寄遠

去年相送,餘杭門外3,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

對酒捲簾邀明月4,風露透窗紗。恰似姮娥憐雙燕5,分明照、畫梁斜。[1]

詞句註釋

1少年游:詞牌名。

2潤州:今江蘇鎮江。

3餘杭門:北宋時杭州的北門之一。

4「對酒」句:寫月下獨飲。

5姮娥:即嫦娥,月中女神。亦代指月。《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高誘注曰「姮娥,羿妻。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漢避文帝劉恆諱改嫦娥。

白話譯文

去年相送於餘杭門外,大雪紛飛如同楊花。如今春天已盡,楊花飄絮似飛雪,卻不見離人歸來,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

捲起簾子舉起杯,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月光無限憐愛那雙宿雙棲的燕子,把它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畫樑上的燕巢。

賞析:

此詞是作者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之作,其實是寫自己的不歸之感,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

這首詞有點特別。王文誥《蘇詩總案》卷十一對此詞作了說明:「甲寅(熙寧七年)四月,有感雪中行役作。公(蘇軾)以去年十一月發臨平(鎮名,在杭州東北),及是春盡,猶行役未歸,故托為此詞。」這就是說,此詞是作者有感於行役之苦而懷戀杭州及其家小而作,可是他托以「代人寄遠」的形式,即借思婦想念行役在外的丈夫的口吻來表達他的思歸之情。

上片以思婦的口吻,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當歸而未歸。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去年相送」;離別的地點——「餘杭門外」;分別時的環境——「飛雪似楊花」。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惦念。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可是公務身,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這種淒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後三句與前三句對舉,同樣點明時間——「今年春盡」,地點——「家」,環境——「楊花似雪」:楊花飄落,楊花飛舞,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猶不見還家」。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當春即可還家,可此時春天已盡,楊花飄絮,卻不見人歸來,不能不叫人牽腸掛肚。這一段引入了《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楊花」、「楊花似雪」兩句,比擬既工,語亦精巧,可謂推陳出新,絕妙好辭。

下片轉寫夜晚,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人的孤寂、惆悵。「對酒捲簾邀明月,風露透窗紗」,說的是寂寞中,思婦觸景傷懷,便希望借酒澆愁,本想倣傚李白的「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捲起簾子引明月作伴,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透過窗紗,撲入襟懷,讓她倍感涼意,只能邀月對飲,可見孤寂之甚,只有涼意侵襲,可見悲涼之至。結尾三句是說,妻子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恰似姮娥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姮娥憐愛雙棲燕子,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樑上的燕巢,月光給梁間幸福的雙燕揮灑溫柔的光輝,好生憐惜,而對於孤寂傷懷的自己,月亮卻毫不在意,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那份愁苦、淒惶真令人不堪忍受。

這個思婦的所思所念,是身為徵人的作者所設想的,這樣作者的戀家思歸之情昭然若揭。

此詞藝術上的成功集中在兩處:一是利用飛雪與楊花形狀相似,卻代表著兩種不同節後的特點,互為比喻,一可以形象地表示氣候由極冷到極暖,歷時長久;二可以構成潔白迷濛的景象,象徵著純真而紛亂的情思。也就是說,雪與楊花互喻,既有表情上的深度,又有形象上的美感。二是構思新巧別緻。將「姮娥」與作者之妻類比,以虛襯實,以虛證實,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又以對比襯托法,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面,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淒冷。從雙棲燕反襯出單棲人已是一種纖巧的聯想,而把月照樑上燕,看作是月中嫦娥只垂愛於成雙成對的燕,而不顧憐空閨獨守之人,就更是一種綺思妙想了,其表現力遠勝於一大段思婦的內心獨白。這高超的藝術手法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

相關內容: 少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典籍問答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