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其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納蘭性德的《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一起來看看吧!
少年游·算來好景只如斯
納蘭性德 〔清代〕
算來好景只如斯,惟許有情知。尋常風月,等閒談笑,稱意即相宜。
十年青鳥音塵斷,往事不勝思。一鉤殘照,半簾飛絮,總是惱人時。
這首詞寫的是愛情失敗後的痛苦。
上闋以議論和敘述為主,描寫熱戀時的甜蜜幸福。起首兩句寫只要「有情」,便無處不是「好景」。「算來好景只如斯,惟許有情知。」世上最美好的景致,莫過於有情人相知相守。在相愛的人眼中,縱然是平常的風光月色和平常的言談笑語,都會使人感到稱心如意,美妙無比,這就是所謂的「稱意即相宜」。論及「相宜」,陸游曾吟《梨花》,「開向春殘不恨遲,綠楊率地最相宜」。無論是在人生的春秋還是晴雨,遇到她,孤單消弭,一切未知便立刻有了答案——那不是參考,而是確定,是唯一。她隨風而過,不似斯佳麗那般瘋狂固執的愛卻如一杯陳年女兒紅,令人沉溺於往事中久久不願醒轉。
而下闋筆鋒陡然一轉,從熱戀的甜蜜轉為離別的苦楚。好景不長,這是千百年流傳的古訓。由墨菲定理可知,越害怕的事情便越會發生。越渴望,越難求;越珍惜,便越易失去。相知相伴,最是難求。「十年青鳥音塵斷」,此處「十年」雖非實指,但也足以說明詞人與所愛之人已經分離多年,且送信的青鳥不見,杳無音訊。那些陳年往事日日溫習,愈思量愈清晰,愈清晰愈徒增煩惱。本是「花有清香月有陰」之時,本應與愛人盡享「春宵一刻值千金」,那千古同月落下的清輝在人間劃出一道銅牆鐵壁,一邊「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另一邊只剩「一鉤殘照,半簾飛絮」。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不過沒有到傷情的地方。那一份執著的念想,和盧氏一起生活的時候,盧氏的一顰一笑,納蘭的一言一語,打碎了,攪勻了,和一團泥。看著彎月餘暉灑照在沾滿柳絮的簾子上,詞人回首往事,相思之情溢湧而出。「一鉤殘照,半簾飛絮」,接下來的這兩句進一步烘托相思之情難耐,相伴的那些日子雖無大喜,回憶起來卻總是沁著丁香一般若有若無的甘甜。即使人再合適、再稱意、再相宜,若不屬於自己,到最後也只有「不勝思」的「往事」。最後一句「總是惱人時」方點醒題旨,表達對亡妻的思念之情。
上下兩闕一喜一悲,對比鮮明,簡淡清新,自然道來,直中間曲,質而能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