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字璱人,號定盦,清朝時期思想家、文學家,也是改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作多為詠懷和諷喻之作。接下來本站小編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瞭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龔自珍出生於乾隆五十七年,等他長大時,「康乾盛世」已經結束,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經進入「衰世」,是「日之將夕」;因而他大膽地批判清朝腐朽的統治,大聲地呼喚改革風雷的風氣。
我們熟悉龔自珍,自然是因為他的《己亥雜詩》中第一百二十五首,「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實際上,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家和改良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龔自珍早在20歲時,就寫過一首詞,並在該詞裡表達了他的少年雄心、自信、抱負,這首詞就是《湘月》,下面先請閱讀全詩:
《湘月·天風吹我》 龔自珍
序: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懷有賦,時予別杭州蓋十年矣
天風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
曾是東華生小客,回首蒼茫無際。
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
鄉親蘇小,定應笑我非計。
才見一抹斜陽,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
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
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
兩般春夢,櫓聲蕩入雲水。
這首詞的創作背景是這樣的:嘉慶十七年(1812年),龔自珍當時剛剛二十歲。這一年四月,龔自珍陪同母親到蘇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並在舅家與表妹段美貞結為伉儷。同年夏天,龔自珍攜新婚夫人回到闊別十年的故鄉杭州,泛舟西湖時,作了這首《湘月》以抒懷。
「天風吹我,墮湖山一角,果然清麗」,起始三句,氣勢宏大,姿態超邁。龔自珍不說自己出生於杭州,卻說自己是被天風吹落於此,但西湖清麗的風景令他滿意。這三句,將龔自珍的自命不凡、高視闊步、超凡絕俗寫出,一種豪邁飛揚的氣概,躍然紙上。
「曾是東華生小客,回首蒼茫天際」這兩句,龔自珍說自己曾是京城中一個客居的弱冠少年,在回首往事時有無限的蒼涼迷茫,對應起始三句,用來說他是天上的謫仙,胸襟廣、目光遠,所思者大。
「屠狗功名,雕龍文卷,豈是平生意」三句,充分顯示了龔自珍凌駕一切的壯志豪情,他不會像漢初的樊噲本以屠狗為事,後又為了功名而從軍,也不會像稷下學者鄒奭那樣追求對文章的精雕細琢,自己對功名和文名是不屑一顧的。
不過,龔自珍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負,常人是不會懂得,因而他又說出「鄉親蘇小,定應笑我非計」,是啊,我那位被埋在西湖邊的老鄉南朝齊國名伶蘇小小在地下有知,也會嘲笑我這不是好的人生規劃。閱盡人世的蘇小小尚且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多說了。
「才見一抹斜陽,半堤香草,頓惹清愁起」,下片開始寫西湖之景,接下來的「羅襪音塵何處覓,渺渺予懷孤寄」,分別化用曹植的《洛神賦》「羅襪生塵」之典,蘇軾的《前赤壁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之句。
「何處覓」、「予懷孤寄」,龔自珍未能看到理想的歸宿所在,滿腔情懷也不知道該向何處傾訴。
龔自珍這首詞寫到此處,已由豪邁轉入孤獨,又由孤獨而入憂愁與惆悵。經此幾番情感轉折,終於喚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簫,狂來說劍,兩樣銷魂味。」
一簫一劍,包蘊了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興奮;撫起簫、揮起劍,這兩樣的滋味,令龔自珍為之銷魂,相比之下,功名、文名的「兩般春夢」算不得什麼,就讓它們隨著櫓聲而飄蕩在雲水之間吧!
這首《湘月》詞,全盤道出了少年龔自珍的雄心、抱負和自信、自負,是龔自珍詞作裡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吹簫、說劍二句,尤為後人所稱道。
龔自珍一生的行事,也可以用「吹簫」、「說劍」來形容。道光十九年(1839年),龔自珍因屢屢揭露時弊,觸動時忌,不斷遭到權貴的排擠和打擊,因而他毅然辭官南歸,後執教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