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寒行
朝代:魏晉
作者:曹操
原文: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阪詰屈,車輪為之摧。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頸長歎息,遠行多所懷。
註釋
1.太行山:綿延於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大山脈。
2.何:多麼。與下文「雪落何霏霏」之「何」意同。巍巍:高聳的樣子。
3.羊腸阪(bǎn):地名,在壺關(今山西長治縣東南)東南,以阪道盤旋彎曲如羊腸而得名。阪:斜坡。詰屈:曲折盤旋。
4.摧:毀壞、折斷。
5.羆(pi):熊的一種,又叫馬熊或人熊。
6.溪谷:山中低窪有水處。山中居民往往聚居溪谷,此處說「少人民」,言山中人煙稀少。
7.霏霏:雪下得很盛的樣子。
8.延頸:伸長脖子(遠眺)。
9.懷:懷戀,心事。
10.怫(fu)郁:愁悶不安。
11.東歸:指歸故鄉譙郡。作者譙(今安徽亳縣)人,在太行之東,故云「一東歸」。
12.絕:斷。
13.中路:中途。
14.薄暮:黃昏。
15.擔囊:挑著行李。行取薪:邊走邊拾柴。
16.斧冰:以斧鑿冰取水。糜(mi):稀粥。
17.《東山》:《詩經》篇名。據毛序,本篇為周公東征,戰士離鄉三年,在歸途中思念家鄉而作。
18.悠悠:憂思綿長的樣子。
譯文
北征登上太行山,山高嶺峻多艱難!
羊腸阪路真崎嶇,一路顛簸車輪斷。
風吹樹木聲蕭蕭,北風呼嘯發悲號。
熊羆當路面對我蹲坐,虎豹夾道發威狂嚎叫。
溪谷荒涼人煙少,大雪紛紛漫天飄。
抬頭遠望長聲歎息,長途跋涉思緒如潮。
我心鬱鬱多麼愁悶,真想東歸返回故鄉。
水深橋斷難前進,大軍徘徊半路上。
行軍迷路失方向,傍晚還沒有住宿的地方。
走啊走啊日久遠,人疲馬乏又渴又饑。
擔著行囊邊走邊砍柴,鑿冰煮粥充飢腸。
想起那篇《東山》,深深觸動我的哀傷。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
水深橋樑絕,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
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
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賞析
206年,曹操率兵親征高幹,途中經過太行山著名的羊腸阪道,寫下了這首詩,其格調古直悲涼,迴盪著一股沉鬱之氣。這首詩感情真摯,直抒胸臆,毫不矯情作態。詩人在詩中用質樸無華的筆觸描述了委曲如腸的阪道、風雪交加的征途、食宿無依的困境。對於艱難的軍旅生活所引起的厭倦思鄉情緒,詩人也做了如實的記錄。更感人的是,儘管作為軍事統帥,詩人在這裡卻沒有強作英豪之態,而是赤裸裸地寫出當時在那種環境下的內心波動,直露的筆觸把詩人的內心世界呈現出來,以其真誠而扣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以「艱哉何巍巍」總領全篇,通過征途所見突出一個「艱」字。「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二句為全詩奠定了蕭瑟悲涼的基調,使詩籠罩在一片淒哀險惡的氣氛中。為了進一步渲染淒哀險惡的氣氛,詩人又以羊腸小路、恐怖戰慄的熊吼虎叫、罕無人跡的漫漫大雪等物象感歎行軍的艱難。以此為鋪墊,順勢提出「思欲一東歸」的念想。末二句並寫兩面,一寫詩人同情長期征戰的戰士,渴望戰爭結束、實現統一的心情;一寫詩人以周公自比,排除萬難、取得征討勝利的決心。整個詩歌瀰漫著悲涼之氣,抒情真摯感人。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親征高幹途中於鞍馬間作成的。高幹本是袁紹的外甥,又系其下屬任并州牧。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時,因懾於曹操的武力而歸降,次年又趁曹操北征烏桓之機,舉兵反叛盤踞壺關口。為了平定北方,徹底剷除袁紹勢力,曹操帶著連年征戰的疲勞,冒著北方冬春凜冽的寒風,翻越巍峨險峻的太行山,又率師北上作戰。
相關內容: 曹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