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川先生集》是明人歸有光的文集,又稱《震川文集》。主要版本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刊本(此本經著者曾孫歸莊親手勘定)、嘉慶元年(1796)玉鑰堂刊本、《四部叢刊》本、《四部備要》本、《萬有文庫》本、《國學基本叢書》 本。
歸有光(1507—1571),字熙甫,號震川,學者稱他為震川先生,江蘇昆山人。因為他的老家曾在昆山項脊涇,所以也自稱項脊生。他八九歲時就能讀書作文,現存的《乞醯論》就是他10歲時的作品。嘉靖十九年(1540)35歲時獲應天府鄉試第2名,名聲大震,生徒達數百人。但60歲時才中進士,授長興縣知縣。因與上司不合,調為順德府通判,專管馬政。後任南京太僕寺丞。除本書外,還著有《易經淵旨》、《尚書別解》、《讀史記纂言》、《兩漢詔令》、《三吳水利錄》、《諸子匯函》、《道德南華經評注》等。
本書正集30卷。卷1:經解,卷2:序,卷3:論、議、說,卷4: 雜文,卷5:題跋,卷6、7、8:書信,卷9、10、11:贈送序,卷12、13、14: 壽序;卷15、16、17: 記,卷18、19、20、21: 墓誌銘,卷22: 權厝志等,卷23:墓表,卷24:碑碣,卷25:行狀,卷26、27:傳,卷28:譜、世家,卷29:銘、頌、贊,卷30: 哀誄。
別集10卷。卷1: 應制論,卷2: 應制策; 卷3:制誥、奏疏、策問,卷4:志,卷5:宋史論贊,卷6:紀行,卷7、8: 小簡,卷9: 公移 (附讞詞),卷10:古今詩。
歸有光的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他的散文風格,上繼司馬遷及唐宋八大家的傳統,下開方苞、姚鼐等桐城派散文的先河。文筆樸素簡潔,善於敘事,當時為人推重,與王慎中、唐順之、茅坤等被稱為「唐宋派」。歸有光的散文清新流暢,感人至深,王錫爵在《明太僕寺丞歸公墓誌銘》中說:「所為抒寫懷抱之文,溫潤典麗,如清廟之瑟,一唱三歎,無意於感人,而歡愉慘惻之思,溢於言語之外。」 尤其是他的 《先妣事略》、《項脊軒志》、《寒花葬志》及《思子亭記》等文,篇篇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歸有光繼承賈誼、蘇軾等的傳統,寫了不少經世致用之文,這類文章大多說理條暢,切中時弊。作者主要生活在嘉靖、隆慶時期,當時的統治者十分昏庸腐朽。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躲在深宮,長年不聽朝。宦官勾結權貴把持朝政。正直的大臣,稍有觸犯,即遭廷杖或充軍。作者對皇帝和權貴,採用委婉曲折的方式進行諷喻,如《西王母圖序》諷刺求仙之妄,《送許子將之任分宜序》,抨擊嚴嵩的專橫。對於求賢用人之道,理財救民之方,興修水利之途,抗禦倭寇之略,他都有精闢的論述。丁元正在《修復震川先生墓記》中說:「其所著《三江》、《水利》等篇,南海海公(瑞)用其言,全活江省生靈數十萬。」
歸有光個人生活幾次遭遇不幸,他8歲喪母,後來兩次喪妻,特別是又失掉最心愛的兒子。這種境遇使他轉向佛教尋求解脫。這就使得他的某些散文有因果報應的消極思想。
歸有光的散文題材較窄,他對自己的弱點也很清楚,他這樣評價自己:「嘗以平生足跡不及天下,又不得當世奇功偉烈書之為恨事。」所以他的散文只能就日常交友、身邊瑣事著筆。此外,壽序、墓誌之類的文章寫得太多、太濫,別集中許多應制之文也沒有什麼價值。
歸有光的主要成就是散文,詩非所長。40卷中,僅存詩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