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 李煜
別來春半1,觸目柔腸斷2。砌下落梅如雪亂3,拂了一身還滿4。雁來音信無憑5,路遙歸夢難成6。離恨恰如春草7,更行更遠還生8。
這是一首抒發離愁別恨的名篇,據說後主乾德四年(966)年,其弟從善入宋久久不歸,因恩念深苦,遂作此作。但詞中並不拘泥於個人情事,而是虛筆點染,深刻地表現出一種普遍而抽像的離愁別恨的情感,撼人心魄。
春意濃濃,春光明媚之時,人人都喜逐顏開,敞胸納喜,唯有他因思念柔腸寸斷,黯然神傷,台階上的白梅似雪,紛紛揚揚飄落下來,雜亂地堆在一起,輕輕拂去,卻又落了一身,,就像他心中驅不散,揮不走的離愁,綿綿不絕,令人痛苦不堪。大雁來了,信卻不來,大雁去了,人卻不歸,路途漫漫,歸路長兮,夢中難歸。這離恨就好比越走越遠還生長茂盛的春草那樣,細碎濃密,無邊無際,浩渺無垠。
李煜的詞真可謂一波三折,一唱三歎,情韻俱生,極有韻致,他的詞淡筆勾勒,明淨自然,流走如珠,卻辭近意遠,令人產生無限的遐思與想像,不知不覺中沉醉其中,待大夢醒來,只發出一聲長歎:好詞,好詞!讀李煜的詞,也總是讓人傷感,讓人唏噓潤頰,不忍放手。再與他的生平聯繫起來,覺得他的一生真的是傳奇的一生。斯人長逝已,唯有默默解其中味,細細品詞中愁罷。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南唐中主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苟安於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賞析】
李煜,是南唐最後一個皇帝。他有書畫、音樂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他的詞作清麗雅致,感情真淳,具有感人至深的藝術魅力。高中二年級的課本選了李煜的一首《虞美人》,今天我們欣賞他的另一首作品《清平樂》。這首詞聲情並茂地抒寫了憶念其弟的離別之情,也是極能代表他創作風格的一首詞。
李煜採用了錯落有致的筆法,於情景交融中抒發深切的離情。'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春天本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應該是處處陽光明媚,生機盎然,可是皆因一個'別'字,使人觸目皆傷,柔腸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是緊承上一句,具體寫'觸目'之傷。梅花若雪,本來也是極其美妙的景色,可是因為'別',使得人心也亂了--不是花亂,是心亂,那拂不去的,也不是花瓣,而是離愁。'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古有鴻雁傳書的故事,可是眼前卻是雁歸人未歸,更添傷感。進而人未歸,夢亦不成,怎不叫人傷心呢?這二句似虛似實,輕柔縹緲,形成了強烈的審美情感的張力。最後以一個精典的譬喻做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詞意傾注,流走如珠。
李煜詞最精妙之處在於他善於運用譬喻把抽像的感情形象化。這首《清平樂》通篇都在抒寫'離恨',可是'離恨'是非常抽像的一個東西,要怎樣才能做到把自己心中由離恨引發的愁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呢?除了氛圍的營造,情緒的渲染,最精典的莫過於那句'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以春草比喻愁思,直接影響到後來賀鑄的'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一則言其多,二則言其廣,三則言其不盡,比喻新穎貼切,令人拍案叫絕。而李煜在其他詞作中亦有類似情況的佳句:如他在《烏夜啼》裡說:'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又把心亂如麻,牽腸掛肚的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耐人咀嚼。還有那首流傳千古的《虞美人》中的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春水比喻愁思,也寫出了愁思深、長、不盡的特點,而更顯惆悵迷濛。這些都是李煜善於運用譬喻把抽像的感情形象化的好例子。
這首詞多採用白描手法,語言清新淡雅,不飾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這首《清平樂》沒有用任何典故,也沒有堆砌華麗的辭藻。只是借助落梅、鴻雁、春草等意象來直抒胸臆,卻達到了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字字寫物,句句寫景,可是我們卻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寫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語言表達迂迴曲折的複雜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動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