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呂蒙正】
一碗清湯詩一篇,
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
亂世文章不值錢。
祭灶的風俗在周代就已形成。祭灶起初叫「紀灶」,是紀念最先吃熟食的「先灶者」,後慢慢演變為祭灶神。傳說灶神臘月二十四上天稟報人間一年的善惡,所以二十三日人們都拿出好吃的來供奉灶神,讓他稟報時多說說好話。
祭灶本來是要拿出好吃的來的,像范成大《祭灶詩》詩裡寫的:「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呂蒙正為什麼只拿出「一碗清湯詩一篇」呢?因為他窮。呂蒙正(944-1011),北宋初年宰相,字聖功,河南洛陽人。在呂蒙正很小的時候,母親被休,母親帶著他住在一個破窯中。後來呂蒙正發憤攻讀,三十三歲考中狀元,三次拜相,成為一代名相。這首詩就是呂蒙正在潦倒落魄之時所寫。
也許是灶神讀了呂蒙正的話,在天上說了真話,玉皇大帝就降旨凡間尊崇文化,從此呂蒙正的詩文才值錢了?這當然是一個偽問題,但無獨有偶,魯迅也曾經向灶神哭窮,後來也因文而名。我們看看魯迅的《庚子送灶即事》詩:「隻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長物即多餘的東西。古人傳說殺黃羊祭灶會交好運。魯迅這首詩寫於1901年,年二十。此時魯迅的家族正是衰落之時。魯迅說,我有一隻雞,有一盒膠牙糖,有一瓣典當衣物買來的香,沒有多餘的東西了,更沒有黃羊。但我們可以看到,相比呂蒙正還是好多了。
不過無論呂蒙正,還是魯迅,他們的祭灶詩都在向灶神發牢騷。從中我們是否也看到了他們的抗爭?他們的不屈?正是有了這樣的抗爭與不屈,他們才有了後來的輝煌?
當然,相比較而言,呂蒙正的《祭灶詩》比魯迅的《庚子送灶即事》寫得有廣度,有深度。魯迅的詩雖然也有較強的現實性,但基本上是就事論事,遺響不足。而呂蒙正的詩卻因事生發,寫出了人世的一種普遍現象:「亂世文章不值錢。」亂世之下,常常使文化蒙羞和文明遭殃。特別是戰亂之時,文明更是常常被毀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