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天就到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了,同時我們也將迎來一個小假期,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那麼事實是什麼?古人又是如何過端午節的呢?今天本站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首先端午節的時間為農曆的五月初五,因為歷史時期和來歷的不同,端午節是所有節日中名字叫法最多的,數量有二十多種,除了端午節這個名字還有:龍舟節、重午節、端陽節、端五節、重五節、天中節、夏節、艾節、五月節、菖蒲節、浴蘭節、女兒節、午日節、地臘節、正陽節、龍日節、粽子節、五黃節等。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大部分人都知道是為了紀念屈原。但其實在學術界對於端午節的起源其實不止一種,除了上面說的紀念屈原外,有一部分人認為端午在古代是龍的節日,春秋吳越地區的人民,他們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就和端午相重合,隨著文化的交流,最後這種習俗傳播開來。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端午起源於惡日,也就是不好的日子。因為夏季濕熱容易滋生細菌和各種瘟疫,在醫療水平低下的古代更是如此,為了防止細菌、疾病、毒蟲的滋生,古人在端午這一天要插菖蒲,燒艾葉、白芷等中藥材,撒雄黃水,飲雄黃酒等等。
雖然這些起源各不相同,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端午節是這些節日的融合。雖然現在人們端午節都是過的比較簡單,其實在古代,端午節算是比較隆重的節日,因為端午節是祭祀的大日子,明清時期的端午節甚至從五月初一一直過到五月十三。除了賽龍舟、吃粽子、舞龍外,古人會給孩子的頭上點上硃砂,寓意身體健康,還會佩戴香囊用以避邪驅瘟,吃「五毒餅」以求避過五毒的侵擾等等,充滿了節日的氛圍。
相關內容: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