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為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群臣。
《唐會要》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也各有賞賜。
《中華古今注》記載,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
《唐書.禮樂志》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酉陽雜俎》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懸艾蒲:
端午節當天,家家戶戶在門楣兩側懸插艾草和菖蒲,有的還加上榕樹葉、榴花、蒜頭、山丹,稱為‘天中五端’。菖蒲形如利劍,可斬妖驅魔;艾草的氣味,具有驅除蚊蟲的效果;榕樹葉則有避邪的作用。
傳說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群群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答曰:‘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半信半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
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插上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飲雄黃酒:
雄黃是一種橘紅色的礦物質,本身具有解除殺菌的功能,與米酒調合,就成了雄黃酒。民間俗信飲雄黃酒可以驅疫解毒,至於孩童不能飲酒,則用手沾雄黃酒在其額頭上寫一個‘王’字,也具有相同的效果。
掛香包:
端午節時,習慣上會為兒童掛上香包,其作用也是在於驅邪防疫。香包的製作方式是以綢布作成囊狀或各式各樣動物的形狀,然後內裝香藥,再串上紅線即成,掛在身上可以驅昆蟲,散濁氣。款色多樣,有花鳥、瓜果、魚蟲等優美形象其中又以老虎造形最為普遍,稱為‘虎仔香’。
划龍舟:
關於在端午節划龍舟習俗的由來,一說是緣於屈原投江後,村民為了尋找他 的屍體,組成了船隊於江上搜尋,划龍舟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另一種說法是,龍在中國是象徵雨露,在傳統農業社會裡,人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就
產生了祭龍舟及賽龍舟的儀式。現在的龍舟競賽,已由原本的節慶意義,轉變為具有娛樂性質的體育競賽活動了。
《陶庵夢憶.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螘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包粽子:
粽子的材料及做法,依地區的不同而有所差別。粽子據說是源於古代的一種食物,稱之為‘角黍’,以蘆葉包上黍米煮熟而成。現今的粽子大致上是以糯米、豬肉、蛋黃等配料當做餡料,以竹葉包裹,最後以細繩捆綁成串,經過蒸煮後即成為美味可口的食物。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小寶塔形、枕頭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鹼。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鹼多。餡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續齊諧記》記載: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閭大夫,謂:‘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歐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鹼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鹼的有鹼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叉燒等。
閩南地區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沾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滷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蘸上白糖來吃。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
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鹼甜種。鹼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外裡嫩,頗具風味。
相關內容: 端午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