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具一格的蒙古族遊牧文化
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每一個人從小都是馬背上長大的,就因為每一代都在遼闊的蒙古高原生長的。所以在這樣長期的生活中,他們形成了蒙古族獨有的遊牧文化。是一種以自然界萬物有靈為信條的思想。
一、蒙古族遊牧文化的形成
就遊牧文化而言,它與農耕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農耕文化提倡改造自然,本質上是人通過和自然的鬥爭而生存、生活。遊牧文化則崇拜、依賴、適應大自然,與自然融為一體,因為完美的自然環境是畜牧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基本資源,遊牧業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機制,遊牧民族有和自然相適應的固有觀念。遊牧文化是在遊牧生產的基礎上形成的,包括遊牧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文學、藝術、宗教、哲學、風俗、習慣等具體要素。
勤勞智慧的蒙古民族是遊牧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遊牧文化的典型代表。蒙古高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脈,北界薩彥嶺、肯特山、雅布洛諾夫山脈,南到陰山山脈。大部為古老台地,僅西北部多山地,東南部為廣闊的戈壁,中部和東部為大片丘陵。氣候屬於典型的溫帶大陸半乾旱、乾旱類型,降水稀少、冬季漫長寒冷,且常有暴風雪,夏季短暫乾熱,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都很大,多風沙、富日照。
植被類型是多年生、旱生低溫草本植物佔優勢。蒙古高原的地理環境適合狩獵和遊牧,孕育了匈奴、東胡、烏桓、鮮卑、突厥、契丹、蒙古等遊牧民族,是遊牧文化的搖籃。13世紀,蒙古民族登上世界歷史舞台,結束了蒙古高原數千年民族、部族紛爭的歷史,同時也繼承、匯聚、整合和發展了歷代草原民族的文化,並積極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基督教等文化,不斷豐富和完善自己,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蒙古族遊牧文化。
二、蒙古族遊牧文化中「逐水草遷徙」、「黑車白帳」的生產生活方式
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總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並且會形成一整套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連的生產、生活習俗。蒙古族從事的遊牧業,在中國史書上被描繪成「逐水草遷徙」、「黑車白帳」,看似無規律的遊蕩生活,其實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資源又不破壞和使其退化的生產、生活方式。
相關內容: 蒙古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