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傳統民間舞蹈中,「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城鎮鄉村,深為廣大維吾爾族群眾所喜愛。這種舞蹈非常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程式的要求,舞者即興表演。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也可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舞蹈動作抒情優美,婀娜多姿。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平常親友歡聚時,維吾爾人都要跳。
賽乃姆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主要發源於從事農業生產、民族聚居、文化極為發達的南疆各綠洲。在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形成過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間流傳的賽乃姆,成為每個木卡姆中窮乃額曼的組成部分,而賽乃姆仍以其獨立的形式廣泛流傳。賽乃姆是維吾爾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喜慶佳節以及舉行婚禮和親友歡聚時都要舉行麥西來甫晚會,都要跳賽乃姆。每次由村裡一家做東道主,同村的男女老少一起參加,晚會的主要活動就是跳賽乃姆,並穿插傳送碗花、酒杯、腰帶等遊戲,有時也演唱木卡姆,猜謎語、吟詩等。
比如在舉行婚禮的第一天,一般由男女雙方的朋友分別把新郎、新娘及親友邀請到家裡進行慶賀。當天傍晚,新郎和他的朋友們一起前往女方家裡迎親,一路上管弦齊奏,載歌載舞,這一天自始至終都是跳賽乃姆。表演賽乃姆時,大家圍成圓圈,樂隊聚在一角伴奏,群眾拍手唱和。
舞者不唱,伴唱者以婉轉動聽的歌聲,除演唱群眾熟悉的歌曲外,還用舊曲調即興編新詞,描繪當場的情景,表達大家的歡樂心情。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興表演,合上音樂節奏即可,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或三五人同舞。賽乃姆舞蹈時,一般由中速逐漸轉快,當歌舞進入高潮後,大家常用熱情的聲音呼喊「凱——那!」(「加油啊」之意)。這時人聲、鼓樂聲歡騰喧鬧,把火熱的氣氛推向高潮,使所有參加者無比激動、興奮。
解放後,隨著打破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婦女政治地位的提高,廣大維吾爾族勞動婦女多能在群眾性的場所跳賽乃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