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所作的《逍遙堂會宿二首》,第二首比第一首具有更濃厚的感傷色彩

蘇轍所作的《逍遙堂會宿二首》,第二首比第一首具有更濃厚的感傷色彩

蘇轍所作的《逍遙堂會宿二首》,第二首比第一首具有更濃厚的感傷色彩

古代典籍

蘇轍,字子由,晚號穎濱遺老,北宋時期官員、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親蘇洵、兄長蘇軾齊名,合稱「三蘇」 。他的生平學問深受父兄影響,以散文著稱,其風格淳樸無華,文采少遜。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蘇轍所作的《逍遙堂會宿二首》吧。

逍遙堂會宿二首

蘇轍 〔宋代〕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捨。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閒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其後子瞻通守餘杭,復移守膠西,而轍滯留於淮陽、濟南,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會於澶濮之間,相從來徐留百餘日。時宿於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吹松竹雨淒淒。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逍遙堂後千丈高的幽森古木,半夜裡遠方送來蕭蕭的風雨聲。

誤以為實現了對床共聽夜雨的盟約而高興,暫時忘懷了眼前不過是漂泊在彭城。

秋天官捨裡夜涼似水,我離去後你將像山公爛醉如泥。

困臥在北窗喊也喊不醒,只聽得窗外風吹松竹寒雨淒淒。

註釋

「夜雨」句:此句見蘇軾《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別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

餘杭:此指杭州。

膠西:今山東膠縣,宋代屬密州(治所在今山東諸城),此指密州。

淮陽:即陳州,治所在今河南淮陽。濟南:即齊州,治所在今山東濟南。

澶:澶州,今河南濮陽。濮:濮州,今山東鄄城北。

千尋:原本作「千章」,據別本改。一尋為八尺,千尋形容樹木高大。

中宵:夜晚。

對床:兩人對床而臥。

彭城:即今江蘇徐州。

東閣:一作「官閣」。

客去:一作「別後」。客,作者自指。山公醉似泥:化用山簡事,《晉書·山簡傳》載,山簡為襄陽太守時,「每出嬉游,多之(習家)池上,置酒輒醉,名之曰高陽池。時有兒童歌曰:『山公出何許,往至高陽池。日夕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山公,指蘇軾。

北窗:一作「紙窗」。

淒淒:寒冷貌。

創作背景

逍遙堂在徐州(今屬江蘇),即詩中所說的彭城。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任,在徐州住了一百多天,八月十六日蘇轍離徐州,赴南京(今河南商丘)簽判任。這兩首詩作於當年七月。

賞析

第一首是觸景傷情,前兩句是寫景,後兩句是抒情。前兩句所寫之景雖是徐州逍遙堂之景,卻與十七年前他們在京師懷遠驛所見之景酷似。蘇軾《感舊詩》敘說:「嘉祐中予與子由同舉制策,寓居懷遠驛,時年二十六,而子由二十三耳。一日秋風起,雨作,中夜翛然(急速貌),始有感慨離合之意。」蘇轍所說的共讀韋蘇州(韋應物)詩,「相約早退」,即在此時。《感舊詩》中又說:「自爾宦游四方,不相見者十嘗七八。每夏秋之交,風雨作,木落草衰,輒淒然有此感。」這次逍遙堂的風雨聲引起蘇轍兄弟的「追感前約」,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次而已。秋風秋雨,一般給人以「淒然」之感,但這次給他們的卻是「喜」,因為他們在「不見者七年」之後,總算「會宿逍遙堂」了。但這種「喜」又是「誤喜」,是空歡喜,因為他們原來是「相約早退」,去過自由自在的閒居生活。而此時二人皆在做官,行動並不自由。雖對床夜語,彷彿「舊約」真的實現了;但不久就要「孤帆水驛」,再次離別:「賤仕迫程期,遷延防譴怒。」(《雨中陪子瞻同顏復長官送梁燾學士舟行汶上》)「不知」二字也用得妙,既是因「誤喜」而暫忘「漂泊」,更是詩人對「誤喜」的自嘲。暫時漂泊彭城,其實是沒有什麼可喜的。

第二首是詩人想像自己離開徐州後蘇軾的心情。首句「涼如水」既是寫秋涼,也暗示了他離去後蘇軾將很感孤獨、清冷。次句化用「山公」山簡事。山簡官至尚書左僕射。他鎮襄陽時,優遊閒適,但是嗜好喝酒,一喝就喝到醉。(見《晉書·山簡傳》)蘇軾常以山簡自況,如「誰記山公醉夕陽」(《新葺小園》),蘇轍這裡也以山簡比蘇軾,說他離去後,兄長定很苦悶,只好以酒澆愁。第三句進一步補寫蘇軾的醉態,最後仍以淒風苦雨作結。全詩所寫的秋涼如水,爛醉似泥,困臥不起,風雨淒淒,既造成了清冷的氣氛,又突出了蘇軾的苦悶,比第一首具有更濃厚的感傷色彩。

張耒評蘇軾蘇轍兩人的詩風:「長公(蘇軾)波濤萬頃海,少公(蘇轍)峭拔千尋麓。」(《贈李德載》)蘇軾詩如大海怒濤,洶湧澎湃;蘇轍詩如高山茂林,幽深峭峻。這兩首詩也頗能代表蘇轍的詩風,質樸自然,不事雕琢,清幽冷峻,有一唱三歎之致。

相關內容: 蘇轍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