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六十卷,宋蘇轍撰,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南京國子監刊本。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版框高20.7厘米,寬14.7厘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字同。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
蘇轍(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號穎濱遺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子由與父洵、兄軾並稱「三蘇」,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其為文以策論見長,自成一家,猶善散文,得蘇子瞻「汪洋澹泊,有一唱三歎之聲,而其秀傑之氣終不可沒」之評。所著《詩集傳》、《春秋集傳》、《古史》、《老子解》、《欒城文集》等並行於世。
撰書背景
漢太史公作《史記》百三十篇,後人或病其淆亂。三國譙周「以司馬遷《史記》書周秦以上或采俗語百家之言,不專據正經」,於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憑舊典以糾遷之謬誤」。西晉司馬彪「復以周為未盡善也,條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以為不當,多據汲塚紀年之文,亦行於世」。至宋時,蘇轍以馬記「多不得聖人之意,乃因遷之舊,上自伏羲、神農,下訖秦始皇,為本紀七,世家十六,列傳三十七。追錄聖賢之遺意,以明示來世,至於得失成敗之際,亦備論其故」,乃成《古史》。書中間有附註,《四庫全書總目》「以葉大慶《考古質疑》考之,蓋其子遜之所作」。
朱熹以「子由《古史》言馬遷淺陋而不學,疏略而輕信,此二句最中馬遷之失」。蘇轍《古史序》云:「古之帝王其必為善,如火之必熱,水之心寒;其不為不善,如騶虞之不殺,竊脂之不縠」,朱子以為此語最好。
歷代官、私目錄皆著錄《古史》為六十卷,計本紀七篇、世家十六篇、列傳三十七篇,與本書無異。
本書為明南雍所刻,書前有萬曆壬子年(1612)焦竑、孫如游序言,並綴以蘇轍原序。焦序言:「宮諭鑒湖孫公攝南雍事,文教大興,知雍有《古史》舊本,殘缺日甚,乃取而校梓,以示多士」。
孫序亦云:「嘗讀蘇子由《古史》,其持論頗與道合,乃全書不行於世。或言南雍藏有舊本,余署雍事,索之籍中不得。太史澹園焦先生富於書,求得其鈔本,悉先生手自讎校,遂繕寫命梓」。
本書目錄後刻有刊記,為「大明萬曆三十九年南京國子監刊。署監事右諭德掌南京翰林院孫如游校閱」,後有監丞高如斗、博士李廷諫、助教王養俊、朱一統等校正官銜名。
由上述可知,萬曆三十九年前後,時署南雍事的孫如游以焦竑家藏抄本《古史》為底本,校刻出版了國子監本《古史》六十卷,並於翌年為之作序。
之所以取焦氏抄本為底本,是由於「全書不行於世」以及南雍舊藏本「索之不得」。據梅鷟《南雍志經籍考》記載,明嘉靖以前南京國子監就曾刻印過一部《古史》,當時此書就只存五十卷,「脫者四十七面,存者五百六十五面」,這應該就是孫、焦二人所說的南雍所藏舊本,但可惜至萬曆後期,此本已然亡佚。
故今日所見南雍本《古史》便是以焦竑手校之抄本為底本,又經南雍孫如游等人校刊而成者。
相關內容: 蘇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