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英《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作者借夢寫情,更見情癡

吳文英《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作者借夢寫情,更見情癡

吳文英《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作者借夢寫情,更見情癡

古代典籍

吳文英(約1200年—約1260年),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南宋詞人。吳文英作為南宋詞壇大家,在詞壇流派的開創和發展上,有比較高的地位,流傳下來的詞達340首,對後世詞壇有較大的影響。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吳文英的《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一起來看看吧!

浣溪沙·門隔花深夢舊遊

吳文英 〔宋代〕

門隔花深夢舊遊,夕陽無語燕歸愁。玉纖香動小簾鉤。

落絮無聲春墮淚,行雲有影月含羞。東風臨夜冷於秋。

這首詞的上片寫夢遊舊地而沒有與情人相見,下片用興、比並用的藝術手法,深入刻畫夢醒之後離別的痛苦。作者借夢寫情,更見情癡,從而使全詩籠罩著淒涼的情感。這首懷人感夢的詞,借夢寫情,更見情癡,寫得不落俗套。

詞的上片寫夢遊舊地而沒有與情人相見。詞作首先寫道:「門隔花深夢舊遊。」「門隔花深」即舊遊之地,有「室邇人遠」之意,即房屋就在近處,可是房屋的主人卻離得遠了,多用於思念遠別的人。「夢舊遊」就如「憶舊遊」。這一句的意思是說,今夜入如夢,我又彷彿來到她那熟悉的而花團錦簇門前。詞人用夢境來寫,可以說,夢魂牽繞卻比「憶」和「想」更深一層,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同時,「門隔花深」有「庭院深深深幾許」(歐陽修《蝶戀花》)審美效果。

接著寫道:「夕陽無語燕歸愁。」意思是說,西邊殘陽斜照庭院,靜悄悄的,燕子歸來也似憂愁。「夕陽」與「燕」相連,自然讓人想到劉禹錫《烏衣巷》中的:「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之語。劉禹錫在詩歌中表現了滄海桑田,人生多變的感慨。在吳文英的詞中,不能不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滄桑變化之感。而「燕歸愁」即燕子歸來,未必知愁,但人既含愁,感覺燕子也含愁。這一句與杜甫《春望》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在藝術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妙。詞人不寫不寫人的傷別,而寫慘淡的情境,正是烘雲托月的妙筆。

接著寫道:「玉纖香動小簾約。」「玉纖」即女子纖細柔美的手指。這一句的意思是說,突然回首,看見情人芊芊玉手拉動窗簾的簾鉤。此句寫人,寫情人拔開簾子的神態——纖手分簾。詞人注重了細節描寫,通過動作描寫來表現出情人的美。

下片是興、比並用的藝術手法。夢醒之後,詞人深入刻畫這種離別的痛苦。詞人首先寫道:「落絮無聲春墮淚。」意思是說,柳絮在暮春的夜色中無聲飄零,一點點都好似離人的眼淚。表面來看,這一句描寫了春夜月色朦朧,楊花飛舞,柳絮無聲地飄零,好像春在墮淚,實則是在寫人。詞人通過「春墮淚」比喻人流淚,並「無聲」,真有柳永在《雨霖鈴》中所說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的審美效果。接著寫道:「行雲有影月含羞。」意思是說,天上一輪月亮高懸,行走的雲朵經過而遮住月光,好似含羞的少女。這一句寫景,描寫了雲彩移動,時時遮月,彷彿有影,好像月在含羞。這裡,詞人通過擬人手法,表明寫景,實則寫人。詞人以景寫人,懷人感受不言而喻。

最後寫道:「東風臨夜冷於秋。」「東風」即春風。這一句的意思是說,夜晚時分,一陣春風吹過,也感覺寒氣浸骨,甚至比秋風還要淒冷。這裡,詞人在對比中,以景結情,不但突出了初春時節的自然狀況,而且在「景」和「境」中蘊含著深深的情感——思念之情,寂寞之緒,悲傷之感交織一體。同時,雖然有「暖然如春、淒然如秋」之說,但心中淒然,暖也如秋寒。詞人這樣寫,不但引發讀者思考,而且更好地提升了詞作的境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言近旨遠」的審美效果。「落絮無聲春墮淚」,兼有兩個方面一形象,一是寫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寫離別時的吞聲飲泣。這裡略去了。絮花從空中飄落,好像替人無聲墮淚,這是寫春的墮淚,人亦包含其中。「行雲有影月含羞」,和上句相同,也是一個形象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寫人,「別君時,忍淚佯低面,含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是寫婦女言別時的形象,以手掩面,主要倒不是含羞,而是為了掩淚,怕增加對方的悲傷。同時也是寫自然,行雲遮月,地上便有雲影,雲遮月襯出月含羞。劉熙載說:「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藝概·詞曲概》)此詞「落絮」、「行雲」一聯正是「寄言」。表面是寫自然,其實是寫情。詞人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行雲」當中,造成了人化的然感自然。而大自然的「墮淚」與「含羞」,也正表現了人的離別悲痛的深度,那說是說二人離別,連大自然也深深感動了。這兩句把離愁幻化成情天淚海,真乃廣深迷離的至美藝術境界。「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九歌·少司命》),「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杜甫《夢李白》)。這種黯然神傷心折骨驚的離情別緒,怎麼能忘懷呢!有所思,故有所夢;有所夢,更生思緒。無晝無夜,度日如年,這刻骨相思是夠受的。如此心境,自然感覺不到一絲春意,所以臨夜東風吹來,比蕭瑟淒冷的秋風更不堪忍受了。這是當日離別的情景,也是夢中的情景,同樣也是此日夢醒時的情景。古人有暖然如春、淒然如秋的話,詞人因離愁的濃重,他的主觀感覺卻把它倒轉過來。語極警策。

春夜風冷,是自然現象;加上人心淒寂,是心理現象,二者交織融會,釀成「東風臨夜冷於秋」的蕭瑟淒冷景象,而且這種氛圍籠罩全篇,此為《浣溪沙》一調在結構上的得力之處。在藝術上,情景交融,提升審美意境。其次,擬人手法,增強抒情性。再次,比興手法,表現出含蓄性。

相關內容: 吳文英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