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送楊寘序》: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

歐陽修《送楊寘序》: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

歐陽修《送楊寘序》: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

古代典籍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歐陽修的《送楊寘序》,一起來看看吧!

送楊寘序

歐陽修〔宋代〕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夫疾,生乎憂者也。藥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聲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則疾之忘也宜哉。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淒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歎息,雌雄雍雍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鬱,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及從蔭調,為尉於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鬱鬱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本文是歐陽修為好友楊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贈序。文章開篇後用較大的篇幅寫作者自己學琴、愛琴的經歷以及琴聲對自己性情的陶冶作用,文末敘述為好友楊寘送行。全文結構嚴密,首尾呼應,情感表達含蓄、委婉。本文分三段。

第一段,寫學琴。「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閒居,不能治也」。「不能治」,言憂鬱之深,「即而學琴於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學琴竟然治好了,用藥物不能治的「幽憂之疾」,這就巧妙地把「琴」和「疾」聯繫了起來。琴聲能使人達到忘我的境界,一切憂愁自然煙消雲散了,「幽憂之疾」自然樂而忘懷了。琴可治疾,故而臨別贈琴、說琴。

第二段,寫琴聲。作者首先寫琴聲和人思想感情的聯繫:「大者為宮,細者為羽,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淒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琴聲千變萬化,使人「淒然」悲傷,又使人「舒然」歡暢。接著,作者用各種比喻,形象地描繪了琴聲所表達的各種感情:「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到也」,這是寫琴聲的高吭、悠揚、淒厲;「如怨夫寡婦之歎息」,寫琴聲的幽傷、哀怨;「雌雄雍雍之相鳴」,寫琴聲的婉囀、和諧。這樣比喻琴聲,作者似乎覺得還不夠,又用更神奇的想像進行描繪:琴聲所抒發的「憂深思遠」的感情,好像「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琴聲所抒發的「悲愁感憤」的感情,好像「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歎」,所以「喜怒哀樂,動人必深」;琴聲所抒發的「純古淡泊」的感情,「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這一系列的排比形容描繪寫出了琴聲的清高,典雅和深沉,這正是琴聲和琵琶、洞簫、古箏等的不同之處。琴聲的「憂深思遠」、「悲愁感憤」、「純古淡泊」,是作者此時和友人楊寘感受最深的。這段末尾寫出琴聲的感人作用:「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鬱,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它可以消散憂悶,抒發幽思,使人進入無憂無慮的境界。

第三段,寫贈琴。首先描寫介紹楊寘的情況:「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寫其懷才不遇;「及從蔭調,為尉於劍浦。區區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寫其官職低微,任所途遠,內心不平;「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藥,風俗飲食異宜」,寫其多病、少藥、不服飲食;「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鬱鬱以久乎」,作者實在放心不下,但卻又無能為力,只有贈琴,「然欲平其心以養其疾,於琴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末尾幾句不僅點出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更主要闡明自己說琴、贈琴的原因。琴聲醫治了自己的「幽憂之疾」,但願琴聲伴隨友人到數千里之外,以平和友人憂鬱之心,治療友人的多疾之體。

文章在描寫操琴及聲響效果上,運用了比喻、象徵等一系列的手法,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地加以描繪、烘托,彷彿使讀者身臨其境,去聯想、去揣摩。另外,作者在形象基礎上又加以對歷史的聯想,可謂於琴聲中發思古之幽情。全文寫得含蓄真切,讀來十分感人。對琴聲的描寫,形象、生動。文筆也富於變化,並帶有較為濃厚的感情色彩。

相關內容: 歐陽歐陽修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