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省綿陽市),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他領導了北宋詩新運動,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歐陽修的《琅琊溪》,一起來看看吧!
琅琊溪
歐陽修〔宋代〕
空山雪消溪水漲,遊客渡溪橫古槎。
不知溪源來遠近,但見流出山中花。
此詩描寫了雪消溪漲、遊客渡溪、古槎橫溪、山花隨流水流出等畫面,表現了作者對琅琊溪美景的喜愛之情,體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懷。
首句點題並暗示了時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漲。接下來點明作者是喜歡遊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這邊的風景還要看那邊的風景,這樣小橋就成了兩邊的中介。當然臨溪觀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
作者站在橋上,凝望著遠處潺潺而來的溪水,不禁對溪水的源頭到底在哪裡心生疑問。這也是好遊玩的人的一種好奇心的體現。而最後一句給出了一個詩意的回答:雖然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裡,但是可以想像那是一個美麗而遙遠的地方,因為從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開發,即「鑿石引泉,酬其流以為溪。」這條溪被命名為「琅琊溪」,可謂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幾萬斯年」(唐獨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歷史上亦有「溪山」之稱。此詩開頭兩句描繪了琅琊溪冬去春來,雪融水漲的畫面,並狀寫了遊人們為欣賞這美麗的山水而渡溪過橋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對此美景的喜愛。結尾兩句從溪水飄流落花來寫溪流之源頭,因見有山中落花從水上流出,源頭當在山中無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這兩句實寫山花隨流水流出的景象,虛寫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遠,溪流的曲折,虛實結合,以實喻虛,充分引發了讀者的想像。整首詩以寫景為主,融情於景,首尾圓合,表達了詩人對山水自然的喜愛之情和惜春之感。後兩句虛實相生,富有宋詩的理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