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狄宗亨》王昌齡所作,借眼前景致道離別情

《送狄宗亨》王昌齡所作,借眼前景致道離別情

《送狄宗亨》王昌齡所作,借眼前景致道離別情

古代典籍

王昌齡,字少伯,唐代著名邊塞詩人,與李白、高適、岑參等人都有很密切的來往。王昌齡的詩作以七絕見長,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影響力,被譽為「七絕聖手」。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王昌齡所作的《送狄宗亨》吧。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四十一歲的王昌齡因事獲罪,貶謫嶺南。次年遇嘻北返,在此期間,他與著名詩人孟浩然、李白等友好交結。據說,孟浩然還因為太過高興,不顧自身患有疽病而陪吃了海鮮,最後樂極生悲導致疽病復發去世。

上述事件真假不論,但由此可知,王昌齡在當時的詩名還是蠻好的,連隱居襄陽鹿門山的孟浩然都聞其大名,並樂而迎之,與他交接到不顧己身重症在身,也願意飲酒作樂,共享人生大好時光。

開元二十八年冬,王昌齡再次離京,前去奔赴任江寧丞,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留詩。

《送狄宗亨》

【唐】王昌齡

秋在水清山暮蟬,

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

又惜空度涼風天。

這首《送狄宗亨》,就是寫在洛陽時期。狄宗亨,也是王昌齡在洛陽結交的詩人朋友之一。相對於綦毋潛、李頎等人,似乎聲名不顯。

其實,自古以來,在中國詩歌論壇之上,真正像李白、杜甫這般的大詩人,畢竟只是鳳毛麟角一樣的存在。更多的,反而都是狄宗亨似的,一直默默無聞,靜享生命的美好,記錄消逝的過往。

「秋在水清山暮蟬」,首字在「秋」,上手點明季節,為描寫相關景致下好註腳。秋天的時候,如果說有什麼明顯的特徵,那麼一定是天高氣爽,秋水清明,日暮山間,偶爾仔細用心,還可以聽見秋蟬的嘶鳴。

景不虛設,情好外延。詩人之所以喜歡這般技巧,大概總是逗留在「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的範疇之內,想要努力營造出來一種與眾不同的東西。磨刀不誤砍柴工,工具也是能力的體現,任何技術也是如此,寫詩當然也不例外。

初秋明朗,暮秋沉鬱,在一片繁華的景象裡面慢慢地透露出凋謝與枯萎;生命的衰敗無時無刻不在。詩人在「暮蟬」的悲吟聲中,為離別之時的情景奠定下一個抒情基調,其色彩是黯淡而昏黃的。

「洛陽樹色鳴皋煙」,此處兩個地名,洛陽和鳴皋。上面已經說過,詩人當時途徑洛陽,是送別之地,而鳴皋則是友人去往之處。據《河南通志》載:「鳴皋山,在河南府嵩縣東北五十里,一名九皋山,昔有白鶴鳴其上,故名。」

秋日蒼茫,涼氣下臨,煙色迷濛,整個洛陽城籠罩在一片迷惘之中,隱隱約約可見秋樹閃現一抹亮色;而更遠處,好友將要去往的鳴皋山上則雲煙繚繞。

此處有虛,鳴皋雲煙;有實,洛陽樹色。兩種景致交相出現,是留戀,也是展望,在虛實相間之中,把自己和好友的真摯友情一一呈現。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在前面,詩人盡情描繪眼中所見各種景色,為即將到來的後續手段做好了一切過度,從而使自己的情感世界不會虛無,不會荒涼,更不會顯得匆忙而侷促。

如今,即將送別你遠離此地,等到只剩下我一個人的時候,離愁別緒開始侵襲而來,日夜不絕如縷,牽絆不休。只是可惜了眼前這些美麗的風景,再也沒有人來陪伴,遊玩欣賞,唯有我自己孤寂地度過這個涼風習習的季節。

眼前景是華麗的,眼中人是傷感的。人生旅途之上,風景無限,而能夠相交而知心的朋友,又有幾人呢?這大概才是詩人感喟的地方所在。

本詩語言通俗曉暢,節奏明快,短短四句,二十八字,道盡內心依依不捨之情。且詩人善於即情取景,借眼前景道離別情,委婉蘊藉,餘韻悠然。

另外,此詩結構緊湊,前有「暮蟬」之悲鳴,映襯後來詩人之「愁不盡」;又有「洛陽樹色」之實景,牽引隨後遐想之「鳴皋煙」。虛實縈繞,層層遞進,環環相扣,把詩人內在的離愁別緒與外部環境完美結合,深情厚誼盡在其中,耐人尋味。

相關內容: 王昌齡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