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王昌齡與杜牧嗎?今天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王昌齡與杜牧的七絕詩都十分有名,而且兩個人的詩風也非常接近。若是推舉一下唐代寫七絕的高手,盛唐時期首推王昌齡與李白,中唐時期首推李益與劉禹錫,晚唐時期則推杜牧與李商隱。
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他的七絕詩留世七十多首,幾乎每一首寫得都好,其中著名邊塞詩《出塞》更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足見其七絕詩的成就。而杜牧與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時人將這二人與李白杜甫相媲美,也足見杜牧的詩歌成就之高。把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確實很有可比性。
怎評價這兩個人的詩?前人有過諸多評價,兩人都好,藝術成就都很高。在這裡筆者權且將兩個人進行一番比較,闡述一下兩個人之間的異同點吧。
01.題材的同異
兩個人在寫七絕時偏重的題材是不同的。什是詩歌題材呢?在這裡稍微解釋一下,我們常見的詩歌題材一般有:送別懷人詩、邊塞戰爭詩、愛情閨怨詩、羈旅思鄉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等。其中王昌齡作為邊塞詩人中的代表人物,經常寫作邊塞戰爭詩。而杜牧則更加偏愛詠史懷古詩。
兩人的詩風同樣剛勁鏗鏘,為何會傾向於不同的題材呢?
我想主要塬因主要是因為社會背景不同與個人性格不同。
在有唐一代詩人們普遍有「壯游」與「從軍入幕」的傳統。「壯游」很好理解了,就是遊歷祖國的大好山川,一方面可以用腳步丈量天下,增長見識,另一方面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為詩歌創作提供充足的素材。「從軍入幕」是指詩人們往往選擇去往邊塞,成為某位將軍的幕僚,為自己累積政治資本。這是一些寒門詩人除了科舉入仕之外的另外一種入仕途徑。
話歸正傳王昌齡是進士出身,但卻是武將,同李白一樣十分有任俠之氣。在得中進士之前王昌齡曾經有過一段漫長的「壯游」經歷,而且在其二十七歲左右曾西出玉門關遊歷,玉門關大家都很熟悉了,相當於古代的邊關了,是需要重兵把守,且非常容易發生戰爭的地方。任俠之氣、武將出身、熱血青年,「壯游」時期的邊塞經歷,從以上種種標籤看就不難理解王昌齡對於邊塞戰爭詩的偏愛了。
再說杜牧。杜牧二十六歲就得中進士,一時間名滿京城。但少年得志,才高八斗的杜牧陞官並不快,甚至一度是個幕府小官。除此之外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征伐混戰,中央機構腐敗無能,一副衰敗氣象。
杜牧是有安濟蒼生的志向的,奈何無人重用他。這樣鬱鬱不得志的情懷表現在詩歌當中就只能是「詠史懷古」了。「詠史懷古」的一大特色就是借古諷今、悼古傷今。因此杜牧的七絕偏愛「詠史懷古詩」,這是他對當時世道的控訴,也是他對不得志的排遣。
因此,兩個人偏愛的詩歌題材不同,透露出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不同與人生經歷不同。
02.詩風的同異
前面說到過兩位詩人的詩風很相像,但是相像就是不同嘍。
先說王昌齡。其能與李白交好,可見其大約有一下幾點特質:好道、任俠、縱酒。的確如此王昌齡是性情中人,也是狂放之人。他在《鄭縣宿陶大公館贈馮六元二》中寫到:
儒有輕王侯,脫略當世務。
這是他對自我的認知與描述,而他在後期屢次遭受貶謫也與他的性情有關。《舊唐書》記載其被貶是因為「不護細行」,這其實是一個很微妙的理由,也沒說他具體哪做錯了,反正就是說護衛不周全,不由分說地就講王昌齡貶了。後人分析這都是因為他平素為人太狂傲了,以至於因為這樣的理由被貶斥。
我們後人常常說李白的詩歌中有「盛唐氣象」。什是「盛唐氣象」呢?參見李白的詩歌,其詩歌大多氣勢非凡、辭采昂揚、樂觀曠達,有一種鋒芒畢露的感覺,其描寫的場景往往帶有一種奢靡、富貴、繁華之感。這是盛唐精神面貌的一種體現,同時代的王昌齡雖然不如李白鋒芒畢露,但亦隱含這種氣象。
綜上,導致王昌齡的詩風是無論寫何種題材,無論表達什樣的情感,他的風格都是格調高昂、清剛蒼涼、雄渾跌宕的,充滿了一種男性的剛健之美。
再說杜牧。身處晚唐,國事傾頹。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使得這一時期的詩人普遍帶有歷史性的壓抑悲涼。
反應到現實當中則是沉迷享樂,藉以避世。反應到創作當中則是詩帶風流之氣。杜牧曾寫詩自喻:「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足見其情狂放蕩。
志向高遠,胸襟廣闊使得杜詩中自帶一種剛健朗闊之感,但是社會環境與個人經歷又使其詩歌中帶有無奈、慨歎、壯志未酬的惆悵情緒。
以上是兩者詩風的最大不同。
03.對詩歌發展的影響
說完兩者文風、題材的異同,再來說一說兩者對於詩歌發展的影響。
王昌齡擅長寫七絕,但是七絕的篇幅短小,往往不能完整表現作者的思緒。因此,王昌齡創作了多首吟詠邊塞的「連章組詩」。例如其著名的《從軍行七首》被譽為「七絕連章中之極品」。
下面列舉出幾首供大家賞析: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其一)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繚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掛長城。(其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三)
前兩首寫邊愁,後一首寫建功立業之雄心壯志,意境高遠,層次漸深。
杜牧成就最高的是詠史詩,那在眾多的詠史詩人中他又有什值得稱道的呢?
杜牧突破了詠史詩的「舊傳統」。何為「舊傳統」?班固的詠史詩注重於歷史本身的描述,被稱為「正體」,左思的詠史詩側重於「自抒胸臆」,被稱為「變體」,而杜牧的詠史詩更多的是評說歷史,就史發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風格特色,被稱為以「議論縱橫」見長。
也舉一首杜詩供大家賞析。
總結
王昌齡與杜牧二位詩人都擅長七絕,後人對其評價也非常高。二位的風格特色與藝術表現不同,但都是名傳千古的詩詞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