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曾與范仲淹的交往頗深,後因受到牽連而貶為夷陵縣令。被貶夷陵後,歐陽修寫下了很多描寫當地風土人情的詩,在風俗史上頗有價值,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力主改革的范仲淹因「譏切時弊」,被罷免了權知開封府的官職,出知饒州。當時擔任館閣校勘的歐陽修,作為范仲淹的支持者,對此感到非常氣憤,於是寫信給諫官高若訥,認為仲淹以無罪逐,不能辨,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這就是有名的《與高司諫書》。歐陽修因此遂被貶為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令。
夷陵是位於荒山大江邊的山城,「青山四顧亂無涯,雞犬蕭條數百家」(《寄梅聖俞》)。歐陽修在此寫了不少當地風土人情的詩,在風俗史上頗有價值,如著名的《戲答元珍》: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在歐陽修被貶的第二年春天,他的好朋友丁寶臣寫了一首《花時久雨》贈與他。禮尚往來,歐陽修便以這首《戲答元珍》回贈丁寶臣。「戲」,看似幽默,實則悲涼,尤其最後一聯更是令人浮想聯翩。
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兩句,寫山城峽州的僻遠嚴寒。第一句既是實寫又是虛寫:用「天涯」形容峽州之僻遠;用一「疑」字表達詩人懷疑春風不會吹到這遙遠的峽州來。這是從感覺上寫山城的嚴寒。
第二句用「未見花」,從視覺上具體寫時至二月,節令已是早春但還很嚴寒的冷落景象。這兩句從字面看,是寫僻遠山城儘管已是早春二月,仍然冬不去、春不來、花不開,而從句意看,又潛在地蘊含著詩人貶謫到這似乎沒有春天的山城後的冷漠心情。
對這首聯,作者曾作過自我批評說:「『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若無下句,則上句何堪;既見下句,則上句頗工」(《筆說·峽州詩說》)。可見,作者對此聯是頗為得意的。
頷聯「殘雪壓枝猶有桔,凍雷驚筍欲抽芽。」兩句寫景有新意,抓住了峽州是橘鄉、又是竹鄉的特點。上句說「殘雪壓枝猶有桔」,是驚奇的口吻,也是奇妙的景色,試想雪白與金黃同時點綴在枝頭,該是何等的醒目!這還是實景,而下句「凍雷驚筍欲抽芽」則純出經驗與想像,可以說是一種期待,是對生命力的歌詠。從來驚蟄只令人想到動物,寫出「驚筍」,就有新意。一個「欲」字,賦予了竹筍以知覺,和對嚴寒終將過去的信心。
頸聯「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兩句抒發思歸的情緒。五句寫夜不能寐聞雁啼更增強了思歸之情。此句寫詩人因為思歸而失眠,因失眠而能聽到歸雁夜啼,又因聽到雁啼而更加思歸,因為春天來了大雁尚且準時北歸,而自己卻不能回到遭貶前擔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陽。六句寫自己抱病在外地進入新的一年,所以對美好的事物特別敏感,因而感慨萬端。
尾聯「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兩句,詩人雖然是自我安慰,但卻透露出極為矛盾的心情,表面上說他曾在洛陽做過留守推官,見過盛蓋天下的洛陽名花名園,見不到此地晚開的野花也不須嗟歎了,但實際上卻充滿著一種無奈和淒涼,不須嗟實際上是大可嗟,故才有了這首借「未見花」的日常小事生發出人生乃至於政治上的感慨。
此詩在藝術上的特色主要是即景抒情。在寫景方面,詩人以山城的春風來遲、二月不見花、殘雪壓枝、早春雷鳴、夜聞歸雁等景物描寫,於料峭春寒中見出盎然春意,頗富生機;在抒情方面,於寂寞愁悶裡懷著向上的希望,不覺低沉;實在是詩人之筆,政治家之情,二者融為一體,詩情畫意,精妙之極,自具一種獨特的藝術境界。此外,詩人還採用了虛實相生的表現手法,加重了詩人感情的份量,更深刻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