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北宋傑出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他在政治、軍事、文學、教育等方面,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下面跟本站小編一起瞭解一下吧。
千百年來,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知打動了多少中華兒女,激勵了多少仁人志士。而作者范仲淹的一生,亦如其文,為君憂,為民憂,進亦憂,退亦憂……他的「瞎操心」,為他帶來了不盡麻煩,也讓他吃到了無數苦頭。可是一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卻讓世人看到了他內心的堅定與熾熱。
范仲淹祖籍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他自幼好學,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進士。范仲淹還是秀才時就有輔弼天下的大志,以剛直不阿聞名。後來他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銳意革新。皇祐四年(1052),在趕往穎州上任的途中逝世,時年六十四歲,謚號文正。
范仲淹的詩、文都很好,他倡導文章「應於風化」,政論文和雜文有古文的遺風,內容豐富,格調剛勁明快。其辭賦也頗多佳作,風格深沉壯闊,一掃唐末五代詞的艷麗詞風。
而范仲淹作為北宋著名政治家,在宋仁宗時,他主持了「慶歷新政」,終因舊勢力的阻撓,新政失敗,遭貶外調,但他有憂國憂民的情懷,因而那澎湃的激流、轟鳴的巨濤,強烈衝擊著他的心,故以如椽大筆訴漁民疾苦。
一天,范仲淹在松江邊上飲酒品魚,觀賞風景的時候,看見風浪中的小船,由此聯想到漁民打魚的艱辛和危險,情動而辭發,從而創作出言淺意深的《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
在封建社會裡,創造財富的人往往飢寒交迫,而四體不勤的人卻錦衣玉食,古代的詩人對這種社會現象早巳發出了不平之鳴。《詩經·伐檀》云:「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杜甫《北征》云:「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都是對此的憤怒譴責。
范仲淹這首小詩,語言通俗,對比鮮明,含義豐富、深刻。詩人用白描的手法描寫了一部分人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另一部分人卻出生入死,歷盡艱辛,從事著艱苦的勞動。寫法上不落前人窠臼,所以精警動人。表現了詩人對勞苦人民的同情。
開頭「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這兩句寫岸邊的情景。因為鱸魚美味可口,凡在長江兩岸來來往往的人,都十分喜愛品嚐鱸魚。當春暖花開之日,在江邊來來往往的人是非常多的,對鱸魚的需求量也十分大。由此可見鱸魚味美,卻不易得。這樣也就自然地引起後面兩句詩來。這兩句中一個「但」字,寫出了人們對鱸魚的偏愛,只知道喜愛鱸魚的美味,卻不知其來之不易。
三四兩句「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詩人構擬了一幅生動的圖畫來反映江上漁民的辛勞。一葉扁舟,出沒在風波裡,真是「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漁民們為什麼要冒這樣的風險呢?詩人沒有明說,便戛然而止,而讀者已經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弦外之音了。這就是:漁民們完全是為生活所迫,鱸魚之美是靠漁民之苦換來的啊!這種言盡意不盡的手法,使詩歌含蓄雋永,耐人回味。
此詩成功之處,不僅在於作者以質樸的語言,寫出了江上漁舟穿行波濤之中的生動形象。更在於詩中表露的詩人對冒著生命危險出沒風波的捕魚人的同情和關懷。以江上和舟中兩種環境,「來往」和「出沒」兩種動作,吃魚和捕魚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生動地顯示了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吳喬《圍爐詩話》稱此詩「寧讓子美」,看出了這首詩中憫民愛民思想與杜甫思想的一致,的確別具只眼。而宋代蔡正孫引述《翰府名談》評價這首詩說:「范希文《贈釣者》詩,實寓深意,不徒作也。」
相關內容: 范仲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