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民間招魂習俗而寫成:《楚辭·招魂》作品賞析

模仿民間招魂習俗而寫成:《楚辭·招魂》作品賞析

模仿民間招魂習俗而寫成:《楚辭·招魂》作品賞析

古代典籍

《招魂》是楚辭中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習俗寫成的,其中又包含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存在爭議,一說宋玉「哀屈原魂魄放佚」,因而作。但是多主張為屈原作。「外陳四方之惡,內崇楚國之美」呼喚楚王的靈魂回到楚國來。詞句即為淒婉,情景交融,對後世傷春傳統影響很大。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作品鑒賞

在《楚辭》中,《招魂》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作品。它是模仿民間招魂的習俗寫成的。其中卻又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招魂》的結構是:一、序引,二、招魂辭,三、亂辭,總共三個部分。招魂辭中又分為「外陳四方之惡」與「內崇楚國之美」兩大部分。一般招魂辭是沒有序引和亂辭的。而且招魂辭每句結束都有「些」字,據舊注讀蘇賀切,其音與今湘南民歌尾音「噦」相近。而序引、亂辭語氣詞都用「兮」字,與《離騷》、《九章》等篇相同。由此可見,托為巫陽的招魂辭,主要遵從招魂的習俗要求,而序引和亂辭,則更顯示出屈原的主體色彩。以下即依《招魂》的結構,略作鑒賞性介紹。

序引一開頭,便有作者出現,自「朕幼清以廉潔兮」至「長離殃而愁苦」,當是屈原自敘。屈原從來是以清廉、服義自許的。只是因楚王受到蒙蔽,不能「考此盛德」,而使他遭受不幸而憂愁痛苦。在這幾句之後,忽然說到「帝告巫陽曰:『有人在下……」』,這就使人容易錯會為上帝令巫陽為之招魂的,就是這位「長離殃而愁苦」之入,也就是屈原自己。

於是主張「招懷王魂說」者,一般也將前四句解為稱說懷王之詞。假設加上「上往而不返兮,朕冤結將誰訴」之類的句子,就自然過渡到招魂的事了。「帝告巫陽日」以下幾句是對話形式,表示出招魂的迫切性。實已暗示懷王已死,靈魂招來也不能復用。這幾句有多種斷句法,但大意都是:帝命巫陽下招——巫陽推辭——巫陽受命下招。這三層意思是大家公認的。

作為《招魂》主幹的是巫陽的招辭。招辭的第一部分寫東、南、西、北、天上、地下的可畏可怖。這裡取用了許多神話材料,寫得詭異莫測。神話的瑰奇本是具有現實基礎的,聯繫這種基礎,可知想像的合理性;神話又是經過幻想加工改造的,賦予了令人眩目的奇幻色彩,更能激發起人們的審美興味。

《招魂》正是如此,如寫到東方,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而古代神話有十日並出烤焦大地的故事,作者用來形容東方的危險,便十分巧妙。又如寫到西方,沙漠無邊,不生五穀,無水可飲,又有赤蟻、玄蜂等毒蟲,使人無法生存。這種種描寫相當準確,使人驚歎作者具有相當豐富的地理知識,誇張的描寫並未脫離現實基礎。又如寫到天上、地下,都有殘忍無比的怪物據守著。保存了原始神話中的神秘性和原始性的特點。

許多楚墓的發掘,完全可以證實其寫實性。這一部分展示了故居的宮室、美女、飲食、歌舞、遊戲之盛,描寫了那種無日無夜的享樂生活。作者的描寫是具體生動的。如寫宮室園圃,既總寫了建築的外觀、佈局,池苑風物,又詳寫室內的裝飾、佈置,以及處於其間的人的活動——主要是美女的活動。又如寫飲食,多種多樣的主食、菜餚、飲料一一列舉,且加形容:「腈若芳」、「酎清涼」、「厲而不爽」,讓人感到的確是美味佳餚。

文章中時時點染以人的活動、感受,更為傳神。如寫飲食、歌舞之餘,「士女雜坐,亂而不分些。放陳組纓,班其相紛些」;寫賭博的場面「分曹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將那種不顧禮儀、忘乎所以的情形,那種捋袖揎拳,呼五喝六的神態,窮形盡相地描繪了出來。寫得最精彩的,要數對美人和風物的刻畫。

如寫美女說:「美人既醉,朱顏酡些。嬉光眇視,目曾波些。」寫入著力寫眼睛,是《詩經》已開始了,《碩人》便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之句,而這裡則發展為寫挑逗的目光,流動的眼波,更為巧妙生動。整個的美人醉態,猶之一副「貴妃醉酒」圖。又如寫到苑中之景,說:「川谷徑復,流潺諼些。光風轉蕙,泛崇蘭些。」溪流蜿蜒,汩汩有聲,微風挾著陽光,搖動著香草,泛起陣陣清香。「光風」二字語簡義豐,形容極為準確。這兩句確實是當之無愧的名句。

客觀敘述,一般不著作者主觀色彩。然其中所寫醉酒後的種種失態,客觀上是有批評性的。那些描寫多切合楚王身份。「歸來反故室,敬而無妨些」一句,強調歸來仍受尊敬而無妨害,應是針對楚懷王可能具有的愧悔心情的。

《招魂》的最後部分「亂曰」一段,是全篇的結束語。「亂日」主要寫打獵。在<招魂》影響下的漢大賦,打獵是描寫的主要內容。這裡卻歸入了亂辭,原因是這與巫陽招魂辭無關,而是作者自身的活動。這裡屈原又以第一人稱出現,敘其在南征途中,回憶起參加懷王狩獵的情況。雲夢一帶是楚國著名的獵場,面積極廣,漢賦對雲夢之獵有很精彩的描寫。而這裡並未多寫狩獵過程,只寫了開始時的壯麗場景,「青驪結駟兮,齊千乘。懸火延起兮,玄顏羆」。實際狩獵只有「君王親發兮,憚青兕」這一句。

《呂氏春秋·至忠篇》載有楚王射中隨兕的故事:據楚國《故記》說,殺隨兕者不到三月必死,楚王射中隨兕,申公子培出於忠心,奪歸已有,果然代王而死。有這種傳說作為依據,「君王親發兮憚青兕」其實表現了屈原曾經對楚懷王的安危十分關心,也就是「系心懷王,不忘欲反」的意思。然而懷王終於「客死於秦」不得歸楚了。

詩人最後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樣極其淒婉的詩句,結束了這一篇千古絕唱。而這結尾幾句,堪稱《楚辭》中最著名的情景交融片段之一,絕不亞於《九歌·湘夫人》開頭「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等名句。它對後世的影響甚大,如果說宋玉《九辯》的「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僚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送將歸」數語是中國古典文學悲秋傳統的濫觴,那麼不妨說《招魂》末尾的這幾句是中國古典文學傷春傳統的濫觴。

作品爭議

關於《招魂》的作者,歷來存在著爭論。東漢王逸《楚辭章句》稱《招魂》作者是宋玉,因哀憐屈原「魂魄放佚」,因作以招其生魂「《招魂》者宋玉之作也。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宋玉哀憐屈原,忠而見棄,愁懣山澤,魂魄放佚,厥命將落,故作《招魂》,欲以其復精神,延其年壽,外陳四方之惡,以諷諫懷王,冀其覺悟而還之也」。朱熹的《楚辭集注》也認為是宋玉所作。但西漢中,司馬遷作《史記》,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將《招魂》與《離騷》、《天問》、《哀郢》並列,並說讀了這些作品,而「悲其(指屈原)志」,明顯將《招魂》定為屈原作品。後世讀《楚辭》,多用王逸注,故注本、詩詞中每從其說。明代黃文煥始反對王逸之說[5]。黃文煥在《楚辭聽直·聽二招》中,才明確批駁了王逸的說法,並首次提出《招魂》系屈原自招其魂的觀點。[5]另一種看法是清代吳汝綸,他認為「懷王為秦虜,魂亡魄失。屈子戀君而招之,盛言歸來之樂,以深痛其在秦之苦。……時懷王未死,故曰」有人在下「。」魂魄離散「,蓋入秦不返,驚懼憂鬱而致然也。」(見《古文辭類篡校勘記》)斷所招之魂為楚懷王,立論確切不移。可是說本篇作於懷王生前,細審文義,則有未合。和吳汝綸同時代的張裕釗就修正了他的意見。他說:「招魂,招懷王也。屈子蓋深痛懷王之客死,而秦襄王宴安淫樂,置君父仇恥不問,其辭至為深痛。」此後,清人林雲銘的《楚辭燈》、今人游國恩的《屈原》等著作,均支持黃文煥的觀點。林氏之說出後,蔣驥亦贊其說,陳本禮亦然。近代梁啟超,游國恩亦皆認為是屈原所作。近世以來,研究者重視司馬遷的提示,多主張《招魂》為屈原所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代典籍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