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過分水嶺》:詩人對溪水的深情在不言之中

溫庭筠《過分水嶺》:詩人對溪水的深情在不言之中

溫庭筠《過分水嶺》:詩人對溪水的深情在不言之中

古詩賞析

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唐代詩人、詞人。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更是刻意求精,注重文采和聲情,成就在晚唐諸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被尊為「花間派」之鼻祖,對詞的發展影響很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文筆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三人都排行十六,故合稱「三十六體」。其詩今存三百多首,有清顧嗣立重為校注的《溫飛卿集箋注》。其詞今存七十餘首,收錄於《花間集》《金荃詞》等書中。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溫庭筠的《過分水嶺》,一起來看看吧!

過分水嶺

溫庭筠〔唐代〕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

化無情之物為有情,往往是使平凡事物富於詩意美的一種藝術手段。這首短詩,很能說明這一點。

詩中所寫的分水嶺,大約是今陝西略陽縣東南的嶓塚山。這是秦蜀或秦梁間往來必經之地,是唐代著名的交通要道,故一般徑稱分水嶺而不必冠以所在地。題稱《過分水嶺》,實際上寫的是在過分水嶺的行程中與溪水的一段因緣,以及由此引起的詩意的感受。

「溪水無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溪水無情卻似對我脈脈有情,進山三天得以有它伴我同行。

首句從溪水寫起。溪水是沒有感情的自然物,但眼前這條溪水,卻又似乎有情。在這裡「無情」是用來引出「有情」的,「有情」二字是一篇的眼目,下面三句都是圍繞著它來具體描寫的。「似」字用得恰到好處,它暗透出這是詩人時而浮現的一種主觀感覺。這個「似」字,語意靈動輕妙,且與全詩平淡中見深情的風格統一。開頭一句在點出「有情」的同時,也就設置了懸念,引導讀者去注意下面的解答。

次句敘事,暗點感到溪水「似有情」的原因。嶓塚山是漢水與嘉陵江的分水嶺,因為山深,所以「入山三日」方才到達嶺頭。山路蜿蜒曲折,緣溪而行,所以行人感到這溪水一直在自己側畔同行。其實,入山是向上行,而水流總是向下,溪流的方向和行人的方向並不相同,但溪水雖不斷向相反方向流逝,而其潺湲聲卻一路伴隨。因為深山空寂無人,旅途孤孑無伴,這一路和旅人相伴的溪水就變得特別親切,彷彿是有意不離左右,以它清澈的面影、流動的身姿和清脆的聲韻來慰藉旅人的寂寞。我們從「得同行」的「得」字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這位有情良伴的欣喜。

「嶺頭便是分頭處,惜別潺湲一夜聲。」小詩的後兩句是說,登上山嶺頭就是我倆的分手之處,潺湲流淌與我惜別一夜有聲。

在入山三日,相伴相依的旅程中,溪水有情之感不免與日俱增,因此當登上嶺頭,就要與溪水分頭而行的時候,心中便不由自主的湧起依依惜別之情。但卻不從自己方面來寫,而從溪水方面來寫,以它的「惜別」進一步寫它的「有情」。嶺頭處是旅途中的一個站頭,詩人這一晚就在嶺頭住宿。在寂靜的深山之夜,耳畔只聽到嶺頭流水,潺湲作響,徹夜不停,彷彿是同自己這個同行三日的友伴慇勤話別。這「潺湲一夜聲」,暗補「三日同行」時日夕所聞。溪聲仍是此聲,而當將別之際,卻極其自然的感到這溪水「潺湲一夜聲」如同是它深情的惜別之聲。在這裡,詩人巧妙的利用了分水嶺的自然特點,由「嶺頭」引出與溪水的分頭,又由分頭引出惜別,因惜別而體會如此溪聲。聯想的豐富曲折和表達的自然平易,達到了和諧的統一。寫到這裡,溪水的有情已經臻於極致,詩人對溪水的深情也在不言之中了。

分水嶺下的流水,潺湲流淌,千古如斯。由於溫庭筠對羈旅生活的深切體會,對朋友間友誼的分外珍重,他才能發現溪水這樣的伴侶,並賦予它一種動人的人情美。在這裡,與其說是客觀事物的是詩意觸發了詩人的感情,不如說是詩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觀事物身上。

相關內容: 溫庭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十二生肖
起名大全
猜你喜歡
生日測試
性格命運
愛情配對
大家都在看

古詩賞析 © 2010-2024 十二生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