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苗族刺繡藝術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從前有一位名叫詩蘭娟的苗族婦女,為記住南遷的歷程,每翻過一座山、渡過一條江河都在自己的衣服某個部位縫下一個記號:在渡過黃河時在自己左手袖子縫上一條黃線,渡過長江時在右手袖子繡上一根藍線,渡過洞庭湖時在胸口上繡一個湖泊形狀的圖案,大花代表曾經住過的京城,交錯的條紋代表田埂,花點代表谷穗,還有水井、水塘、道路等……
後來,大家都以此為原型學著繡制,每個苗家姑娘出嫁時都要穿上一身自己親手繡制的盛裝,以表達對故土、前輩的緬懷,因此,苗族刺繡被譽為「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
刺繡的特點
苗族刺繡技藝最明顯的特點是各種刺繡材料的加工和手法的變化多樣。苗族刺繡有繡、插、捆、灑、點、挑、串七種不同針法,巧妙地將點、線、面結合,有跳躍,有呼應,疏點如畫龍點睛,密點似星列河漢,各有意境,引人入勝。最重要的是,苗族刺繡非常注重對稱與平衡,方圓互濟,曲直並用,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工藝法則和濃厚的審美意味。
苗族刺繡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繡十分美麗,技法有12類,即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苗族刺繡圍腰以白色為底色,上面滿繡有蝴蝶、蜈蚣龍,造型飛舞張揚。繡品以蜈蚣龍為主紋樣,下面三層另有蝴蝶、小蜈蚣龍等,為苗族繡品的傳統典型紋樣。其中,苗族刺繡中有一種極常見的人騎龍或騎水牯紋樣,體現了苗族人民英勇無畏的氣概和生活情趣。同時,苗族民間藝術中的騎龍、馴龍、雙龍的各種圖案再現了人們對龍敬而不畏的心理。
苗家姑娘個個會繡花。由於環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姐姐和嫂嫂學繡花了。到了七八歲,她們的繡品就可以鑲在自己或別人的衣裙上了。可見,苗族的文化與中華民族的上古歷史如此密切地纏繞一起。苗族的刺繡不僅熱烈奔放,而且蘊意著神秘悠遠的篇章。
苗繡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服飾文化的瑰寶。要數中國少數民族功夫絕技,苗繡以其古老、神奇以及文獻特性著稱。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內容: 苗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