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晉國國君晉獻公給大夫士下命令,讓他在蒲地、屈地為公子重耳和夷吾修築城池。夷吾嫌修得不夠堅實,就向父親告發了士。晉獻公把士找來,當面問道:
「你為啥那麼粗心,不把城池修得牢固一些呢?」
士回答說:「我聽人講,沒有原因而犯愁的人,憂愁必定會來;沒有戰事而築城,城一定會被賊寇利用。現在我接受命令為二位公子修城,如果修得不堅固,恐怕要擔負對君主不恭敬的罪名;如果修得堅固,只怕會為敵寇提供陣地,又要承擔對君主不忠的罪名。
「我一旦失去了對君主的忠誠和恭敬,還怎麼為君主做事呢?《詩經》上說,用賢德來安定國家,則子孫後代才能像城那樣堅固。我看三年之後,說不定在那裡要發生戰爭呢!」
士回到家裡,寫了一首詩哀歎這件事,詩中說:
穿狐皮衣服的貴人啊,
多得像茸毛一般;
一個國家竟有三個君主,讓我聽誰的才好?
後來,晉獻公對重耳厭煩起來,果然派宦官寺人披帶兵去蒲地討伐重耳。重耳見勢不妙,飛快地越牆而逃,投奔狄國去了。
◎成語釋義
原意是說一個國家有三個君主。現在人們用它比喻權力不統一,讓人無所適從。
◎故事出處
《左傳·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出處譯文
一個國家竟有三個君主,我到底要聽誰的才好呢?